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明代内阁首辅:刘吉

刘吉(1427-1493年12月24日),字祐之,号约庵。北直隶博野(今河北博野)人 ,明代政治人物,于成化二十三年十月至弘治五年八月(1487-1492)任内阁首辅。
刘吉是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曾参与编撰《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英宗实录》等典籍,并曾为明英宗及其太子朱见深讲读经史。朱见深继位后,渐受重用,成化十一年(1475)成为内阁成员,与万安共同排挤刘珝。明孝宗即位后,出任内阁首辅,任内虽与刘健等阁臣对孝宗多有谏言,但继续排除异己。虽恋栈不退,终以弘治五年(1492)告老还乡,一年后去世。
刘吉与万安、刘珝在成化年间因尸位素餐,被戏称为“纸糊三阁老”;他本人又因耐受弹劾、稳居内阁(前后长达十八年),被戏称作“刘棉花”。

中国地图刘氏红色头像


刘吉生平
早年经历
刘吉,字祐之,北直隶博野人。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9)考中进士。后又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学习,三年学习期满因成绩优异留翰林院任编修。刘吉在任编修的同时,还充任经筵官,给皇帝讲读经史。刘吉参加编撰的《寰宇通志》一书写成后,晋升为翰林院修撰(翰林院中掌修国史的官职,从六品)。天顺四年(1460),刘吉侍候于皇太子朱见深身边,为其讲读经史,后因遇家丧回归故里。
飞黄腾达
天顺八年(1464),英宗驾崩,皇太子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宪宗即位后,命翰林院的史官参加纂修《英宗实录》, 刘吉被召回京城。刘吉到京后,因尚在丁忧守制期间而上书请求辞官,宪宗不予批准,升他为侍读(正六品,翰林院掌讲读经史的官职)。《英宗实录》一书写成后,刘吉又被提升为侍读学士(从五品),在皇宫殿阁内值班与其他翰林官轮留给皇帝讲读经史。其后多次升迁,官居礼部左侍郎。
成化十一年(1475),刘吉与吏部左侍郎刘珝一同受命兼任翰林院的长官翰林学士,到内阁办事,参预机务。不久,刘吉又从礼部侍郎升为礼部尚书。
成化十四年 (1478),宪宗以皇太子朱祐樘出阁读书,命阁臣万安、刘珝、 刘吉等三人提督翰林院官员讲读,为表示奖励,宪宗俱给三人加官, 刘吉进为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
成化十八年 (1482),刘吉的父亲去世,按规定刘吉须回家守丧三年,但宪宗却下诏继续起用他。刘吉一方面假惺惺地再三上书推辞,另一方面又暗地里走贵戚万喜的门路,皇帝最终没有同意刘吉的推辞。这一年,刘吉参加纂修的《文华大训》一书写成,宪宗进刘吉为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
成化二十一年(1485),刘吉升为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宪宗后期日益荒政,而阁臣又无所规正,各部尚书亦多属平庸,有“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的说法。三阁老指万安、刘珝、刘吉,六尚书指尹旻、殷谦、周洪谟、张鹏、张蓥、刘昭。 然而,“纸糊三阁老”中,刘珝又稍稍优于万安和刘吉,还曾痛骂万安“负国无耻”。万安和刘吉设计陷害刘珝,但表面还装出搭救他的样子。这年九月,刘珝被迫退休。其后,彭华、尹直相继入阁办事,而万安、刘吉的朋党势力越发巩固了。
成化二十二年(1486),宪宗又晋升刘吉为少保兼太子太傅。
弄权弘治
成化二十三年(1487),宪宗驾崩,皇太子朱祐樘即位,是为孝宗。当时,内阁有阁臣三人,万安为首辅。其他两人,尹直得妖人李孜省的援引入阁,刘吉则结好贵戚万喜。他们只要官位稳固,按年资进级,什么丑事都干得出来。孝宗即位后,庶吉士邹智、御史姜洪上书弹劾内阁辅臣,说万安、尹直与刘吉都是小人,应当从内阁中开除出去。 为此,刘吉对邹智、姜洪恨之如骨。
明孝宗免除了内阁首辅万安和阁臣尹直两人的职务,留下刘吉继任首辅,增补了新阁臣徐溥和刘健两人入值内阁,参预机务。刘吉任内阁首辅后,为了结好科道官,以免他们继续揭发自己,曾建议超迁科道官。但科道官不吃他这一套,对他的揭发没有停止。左庶子张升,御史曹璘、欧阳旦,南京给事中方向,御史陈嵩等相继弹劾刘吉。刘吉非常恼怒,找到一个借口将张升驱逐出朝廷。接着,又数兴大狱,将邹智、方向囚禁起来贬到边远地区,姜洪也被贬官。刘吉又和宦官蒋琮合谋,将南御史姜绾等逐出朝廷。由于刘吉利用手中的权力排挤异己,使当时的台署(官衙)都空闲了起来,从此,朝内外大臣都不敢正视刘吉,弹劾他的人也减少了许多。
见风使舵
孝宗即位后,旧阁臣只有刘吉留用,他看到孝宗是个励精图治、黜佞任贤的皇帝,新任的阁臣徐溥、刘健都是品行高洁的人,所以做事比较小心。因为刘吉在内阁中为首,所以每当徐溥、刘健有建议提出后,刘吉总是署上自己的名字, 而这些建议又往往是正确的,刘吉以此窃取美名来掩盖自己的短处。
弘治二年(1489)二月发生旱灾,孝宗让阁臣带领儒臣撰写祈雨的祷文。刘吉等人说:“以前,妖人李孜省、邓常恩以向先帝(宪宗)献淫邪方术而受到宠幸和重用,近来,一些奸邪的小人沿袭李孜省、邓常恩的做法,观察到天气有变将要下雨, 便上书皇上请求祈雨,从而显出神灵应验的样子能得到皇上的 宠幸和重用。宠幸奸邪小人的大门一旦敞开,争着上书请求祈雨以取得皇上恩宠的人越多,却给国家招来祸害,基于这方面的原因,臣等不敢领命撰写祈雨的祷文。”孝宗领悟到这里面的意思,便下令停止了这件事。
弘治二年(1489)五月,天下发生灾异,刘吉等上书请求孝宗修德政以防止微小的过失,还请求孝宗自始至终都要做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八月,刘吉等又以灾异上书陈述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七件大事。当时,代王给朝廷进献海青,刘吉等人说皇上登位时就已经宣布。不接受天下送来的贡品,请皇上不要接受。
弘治三年(1490)三月,刘吉和其他阁臣一同进谏说: “皇上恭俭仁明,勤求治理,与先帝不同。凡宴乐游观,一切嗜好之事,应该全部减省。如果左右近臣请求皇上像先帝那样荒政,皇上就应该以太祖、太宗为榜样将他们训斥、赶走。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是宴乐游玩应有时间限制,皇上按照祖宗的做法就可以了。”
弘治三年(1490)四月,吐鲁番的使者向明廷进贡狮子。 使者们要返回时,孝宗命令内阁起草敕文,派遣中官去欢送他们。刘吉等人说对吐鲁番使者的礼节不能过分优厚,以免他们轻视皇上和中原。孝宗接受他们的规劝,停止了这件事。 接着,刘吉等人又进谏,指出吐鲁番作恶多端,只是由于讨伐吐鲁番的条件尚不成熟,暂不兴兵,但仍应当封闭关口;此次吐鲁番入贡明廷,乃是缓兵之计,但边关将领已经按惯例将使臣送往京师,故对使臣只是减等招待而没有拒之国门外,这样做实属迫不得已。刘吉等同时建议饿死吐鲁番进贡的狮子,说: “狮子诸兽,每天吃两只羊,一年就是七百二十只,并且每天还要用五十个士兵看守,这都是浪费,应该断绝这些野兽的食源,让它们慢慢饿死。”这个饿死狮子的建议,孝宗没有采纳。
弘治三年(1490)十二月,星象发生变化,刘吉等人又进言说: “近来灾星出现在天空,占卜的人说这是发生战争、饥荒和水旱灾害的征兆。今年京城、直隶、河南、山西、陕西发生旱灾和蝗灾,四川、湖广收成也不好。如果明年还是这样,恐怕盗贼大作,战乱就不可能避免了。希望皇上能节俭用度,罢免宴乐游观,摒斥谗言,排斥异教邪说,用心研究经史以寻求治国的道理。关于沙河修桥,江西造瓷器,南海子修补垣墙,都不是眼下必须急办的,应该都停下来。”孝宗非常赞赏并采纳了这个建议。当时,孝宗受迷惑而亲近方术之官,非常迷信祈求就能有所应的事情,于是令人发下经牌让阁臣们写文赞颂,还让阁臣们拟定神将的封号。刘吉等人极力劝说皇上对于虚言妄说应当加以排斥。
刘吉从孝宗即位起就升为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等到《宪宗实录》一书写成,刘吉又晋升为少师、华盖殿大学士。
致仕而终
刘吉执掌内阁大政为时既久,权势异常显赫。孝宗即位之初,对刘吉还比较信任并接受其建议,后来开始疏远刘吉。然而,刘吉始终没有辞官的意思。
弘治五年(1492),孝宗欲封张皇后的兄弟为伯,命令内阁首辅刘吉撰拟诰命,刘吉上言说应该先诏封周太后、王太后两家的子弟。孝宗认为刘吉违命,大不高兴,派遣中官到刘吉家,委婉地令他致仕,刘吉这才不得不于同年八月告老还乡。 [32] 孝宗接到辞呈后,立即予以批准, [33-34] 诏赐敕文,并准许刘吉享有一定的待遇,如回乡的路上可以坐公家的车马,住公家的驿站等。
弘治六年十一月十六日(1493年12月24日,丁未日),刘吉去世,终年六十七岁(虚岁)。(《刘吉神道碑铭》作十一月癸未日 ,但该月并无癸未日,故从《孝宗实录》。)据说刘吉家居被盗,他是受惊吓而死的。刘吉死后,孝宗曾派遣内臣去谕祭,赠加官“太师”,赐谥号 “文穆”。

刘吉主要成就
文献修撰
刘吉从翰林编修起家,参与了明廷多部典籍的修撰,其中包括《历代君鉴》《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 [39] 《英宗实录》《文华大训》《宪宗实录》等,并先后为宪宗及其太子(孝宗)讲读经史。
《历代君鉴》《寰宇通志》均修撰于景泰年间。后者计一百一十九卷,是一部全国性地理总志,由陈循任总裁,而刘吉作为经筵官参与其中。英宗复位后,该书被《大明一统志》取代,刘吉复参与修撰。
《英宗实录》于成化元年(1465)起修,成化三年(1467)修成,其中包含景泰史事,共计三百六十一卷,同时修撰的还有《英宗宝训》十二卷。陈文任总裁官 ,刘吉尚在丁忧期间,因此事起复,参与修撰。
《文华大训》于成化十八年十二月修成,被宪宗颁赐给太子朱佑樘,后于嘉靖年间刊行。该书分为进学、养德、厚伦、明治四纲,其下又分为二十四目,共计二十八卷,作为太子的教材。 该书由彭华、杨守陈等东宫讲读官员编纂而成,而刘吉等三辅臣作为提督讲读的官员,书成俱得封赏。
《宪宗实录》于弘治四年(1489)修成,计二百九十三卷,同时有《宪宗宝训》十卷。刘吉作为时任内阁首辅,担任总裁。
政务建言
孟密归属
在明宪宗在位期间,刘吉曾参与决定原属云南木邦宣慰司的孟密地区的归属。他和刘珝反对将孟密割让给曩罕弄(她是入侵木邦并请求分裂孟密的土官),认为若开此恶例,将使木邦等土官纷纷解体。他们指出,即使因为拒绝割地而导致战争,明军也只需谨守边境,令周边的宣慰司合兵讨伐即可,不会酿成麓川之战那样的战祸。不久,刘吉因丁外艰离职,事情按内阁首辅万安的想法办了下去。明廷不公正的处理带给木邦很大损失,也反过来证明了刘珝、刘吉的意见的正确。
劝谏弘治
明孝宗登基后励精图治,刘吉作为内阁首辅,经常同辅臣刘健等一起上书建言,其中既从皇帝私德方面谏孝宗罢游乐、节用度、摒谗言、斥异教,也涉及哈密之争等政治方略决策事宜 。不过,刘吉等建议的对哈密闭关封锁,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哈密问题。

刘吉人物评价
徐溥:公容貌魁伟,举止凝重,望而知其为巨人。平生处事,精密详审,尤善记忆,能历道往事。为文章平实不浮,凡考乡试一、会试二,廷试读卷三,能甄别人才。或朝廷大礼,辄持节而使。数有建白,当改元之岁,所以有裨于新政者尤多。皆谓公有相才。
《明孝宗实录》:吉性沉毅,喜怒不形于色,遇事能断,在内阁最久。上始即位,尤委任之,恩遇最甚。凡改纪政事、进退人才,言率见听,隐然有内相之重。然所与厚善者多谗谄面谀之人,致不能自闻其过,廷臣有不说者,或使言官劾去之,故议者谓其乏休休有容之量,而其后圣眷亦渐衰云
《明史》:①时内阁三人,安贪狡,吉阴刻。珝稍优,顾喜谭论,人目为狂躁。②吉多智数,善附会,自缘饰,锐于营私,时为言路所攻。③陈循以下诸人,虽不为大奸慝,而居心刻忮,务逞己私。同己者比,异己者忌;比则相援,忌则相轧。至万安、刘吉要结近幸,蒙耻固位。犹幸同列多贤,相与弥缝匡救,而秽迹昭彰,小人之归,何可掩哉!

刘吉轶事典故
纸糊阁老
明宪宗初期,内阁尚有商辂、彭时等名臣,后彭时去世、商辂离职,内阁由万安、刘吉、刘珝三人负责。万安不学无术,贪婪狡诈,靠结交宦官、讨好万贵妃而把持权柄;刘吉阴险刻毒,也与万氏联姻;刘珝喜好夸夸其谈,与万安相互倾轧。三位辅臣对明宪宗和万贵妃的种种失德之举无所匡正,放任国库空虚、官爵滥赐 [58] ,受到当时人们的讥讽。据《王文恪公笔记》《名山藏》 《明史》记载,人们把刘吉等三位辅臣称为“纸糊三阁老”,又把六部尚书说成是“泥塑六尚书”。
万岁相公
《万历野获编》记载,明宪宗因略有口吃,召见大臣次数比较少。一日好不容易召见万安、刘吉、刘珝三人,刘吉等三人对于宪宗关于时事政治的问题却都无法回答,只知道叩头并高呼“万岁”。由此,这三位阁老获得了“万岁相公”的戏称。(类似的典故有“万岁阁老”,但人物、时间有所不同。)
棉花耐弹
《双槐岁钞》《古今谭概》《明史纪事本末》《明史》均记载了“刘棉花”(或“刘绵花” )这一对刘吉的戏称。盖刘吉其人富于权术,善于看风使舵和自我伪装,虽经常被科道官所弹劾,但却一直不失官位 ,甚至继续升迁 [66] ,倒是弹劾他的人被贬官。 时人因此称他为“刘棉花”,表示他耐受弹劾甚至越弹越升,好像棉花耐弹甚至越弹越发一样。
《双槐岁钞》《明史纪事本末》和《明史》并记载,刘吉在辅臣之位时,对“刘棉花”的绰号已有所耳闻。有人告诉刘吉,给他起这绰号的是长年名落孙山的老举人,而刘吉本人曾多次担任考官,也疑心这是会试落榜的举子给自己取的。 为了报复,刘吉向孝宗建议: 举人参加会试三次不中者,不能再参加会试。孝宗对刘吉提出的建议没有多想便同意了。这时正值会试,全国各地参加会试的举子们都已聚集京师,主持考试的礼部为举子们向孝宗请示。孝宗下诏姑且允许举子们参加这次会试,此后便实行三次不中便不允参加会试的命令。刘吉被罢免官职后,这条命令便不再实行。《双槐岁钞》还称,刘吉罢官将行之时,京城有人当街指指点点,说:“唉,绵花去矣。”
按,据《明孝宗实录》,明代确曾改变旧例,规定“举人三试不中者不许会试”,不过该规定是在刘吉仍然担任内阁首辅期间的最后一次会试(弘治三年,1490年)完成后,由礼科给事中王纶提议废止并获得准许的(弘治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491年1月30日)。

刘吉家族成员
家世
刘吉高祖父为刘克让,曾祖父为刘绍先,祖父为刘洁,父刘辅,母齐氏。
配偶
刘吉妻子叚氏,后被封为夫人,先于刘吉去世。另娶侧室吉氏。
子女
刘吉有四子五女。
儿子:刘申,任判官,先于刘吉去世;刘韦,任中书舍人;庶子刘准、刘皋,邑庠生。

刘吉史料记载
《故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致仕赠太师谥文穆刘公神道碑铭》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二
《明史·列传第五十六》

刘吉后世纪念
据1996年出版的《博野县志》记载,明刘太师刘吉墓,在当时的程委镇张家庄村西。

赞(1)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明代内阁首辅:刘吉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