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刘巨容家世信息源流

刘巨容(826-889年)为唐末大将,关于其家世,正史的记载几乎是空白。本文拟从刘氏诸谱记载的家世信息以及各地方志、墓志信息中,分析、总结出其比较符合实际的上下代关系,并诉诸到唐初,总计近十余代人的世系信息,供各方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唐末名将刘巨容


1、引言
刘巨容个人信息,北宋欧阳修在《新唐书》里对其有明确的记载【1】,但遗憾的是未提及其上下代,这于唐史人物是比较意外的。像刘巨容这样位居节度使的重臣(唐僖宗朝,使相60人,刘巨容居第46名)【2】,如果其有家世信息的话,应该是予以载录的。也许是由于唐末战乱不断,一些资料不存而致。所以后来五代时后晋史官们曾大为感叹:“惜乎简籍遗落,旧事十无三四,允墨挥翰,有所慊然!”足见唐末历史遗存之少【3】。
刘巨容居家信息,我基本认为在其中年(约36岁之前)至晚年时期应该在沛县之南,徐州城北,近郊处【4】。但关于其的乡关,我在已拙作《刘巨容祖籍考》里否定了他是徐州本地人的说法,并探源其父祖来自河南洛阳。近日查同治版《徐州志》、民国版《铜山县志》以及光绪版《宿州志》等文献【5-7】,又发现其志载的痕迹,但其内容均来自《新唐书-刘巨容传》,而且基本是原封不动地摘录,可见后世史家,最远也只能找到欧阳修的《新唐书》,这说明当地史志人员并没有找到任何有力的证据表明其是徐州本地人,相反,这倒旁证我原先的观点,即他是来自河南洛阳的。
关于刘巨容的父祖信息,诸刘族谱里有详细的记载,但多是清代以后的族谱,虽言之凿凿,但却不敢采信。湖北、安徽等地的刘氏族谱也多是明清之际的迁徙分支,后世修谱或因携带、或保留了相关的世系信息,大都与江西宗源地一致,即谱尊汉齐王刘肥为祖。不过仍有少数族谱保留了原先楚系痕迹,这对于源流十分的重要,但查询至少明以前的世系源流是弄清刘巨容家世的最为关键之举。

2、刘巨容父祖
2、1、两种不同的谱载
目前所见到的刘巨容后裔族谱里,皆称其有三个儿子:汾、、迪。其父为刘隆道;叔父刘隆德、刘隆文(有部分谱称还有一个叫刘隆盛),祖父刘近仁。叔父刘隆德生子二人:孟昭,仲昭。孟昭,字仁福,因讨黄巢有功授池州判官(今安徽池州);仲昭,字仁a,进士及第,大理寺平事补令贵池,后改调浮梁县。网传其叔父刘隆德后裔,安徽陈州刘氏亦称“不必赘念近仁公世居河南洛阳,生子三:隆道、隆德和隆文;隆德生子孟昭、仲昭。孟昭池州判官;仲昭初任贵池县令,历任贵池宜黄县令,梁时又调浮梁朝厥。”这就是说刘巨容自己的后裔和其堂兄弟的后裔在记述其上下三代人上,信息是基本一致的。
令人意外的是,在与刘巨容世系不同支派的南昌梓溪刘氏(汉光武帝后裔,我已在文【8】详细论述了两支刘氏的渊源关系)谱序里也记载了刘巨容上下几代人的信息。摘略如下:
“巨敖生诵,以子昌裔在元和初,历阶金紫光禄大夫,检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右龙武军统军知军事,上柱国彭城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赠潞州大都督。韩文公志其墓,又为之颂功而铭其碑。长子元一,准南军卫衙门将;次子景阳、景长并举进士。德威下八世巨容,僖宗乾符六年,黄巢作乱,举兵大破之,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厥功甚懋。从弟孟昭,佐巨容讨巢,中和间授山南道节度使,克歙州笫一部兵马使。仲昭以大理评事,三改合为浮梁功德益著。巨容三子,长汾笫十四,次第十八,冠军过继孟昭,季迪第十九。”
仔细分析南昌谱序,其在刘巨容子侄一代的信息上与上述提到的诸刘谱牒完全一致,但在其父祖两代人身上,皆与之迥异。此谱序直接指出了刘巨容的祖父是居住河南洛阳的刘昌裔,其父辈是刘昌裔子刘元一等兄弟。为何二者对下系完全一致,而对于上系却差别如此悬殊呢?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此序成于宋代,为当时兴国丞刘永所撰。从时间上看,它比目前所见到刘巨容后裔及其旁支谱要早,疑此谱为刘汾和刘](南昌梓溪刘氏唐末迁徙江西的始迁祖)两家曾在某个时候合修过刘氏谱,而他们一直保留了该谱序。查完整的该谱序结尾处:
徐州沛邑之族,曰邦、曰交。润洲丹阳之族,曰会、曰础S裆嚼翟粗族,曰]、曰汾。嗟呼,刘氏刘累之后,自大唐初修谱以后,尚书公分派以来,枝愈繁而派愈衍。簪缨不乏,庆流绵延。观吾宗谱者,可无劝哉。谨序大慨,用示后也。
看来南昌刘氏把刘]和刘汾在当时的联结等同于汉高祖和楚元王那样的亲兄弟之间的关系了。另可推断当时刘]和刘汾时代刘姓同宗在江西并不如现今这么支派繁多。至此我更倾向于成谱较早的南昌谱序所说,而不敢轻易相信目前所见到的刘氏诸谱。因此,我认为刘氏诸谱所载的刘巨容祖父刘近仁其原名应该叫刘昌裔,其父辈刘隆道等应是刘元一等兄弟。

2、2、历史年代的分析
如果说居住河南洛阳的刘昌裔是刘巨容的祖父,那么这是风马牛的事呢还是比较符合历史的实际呢?查新旧唐书,均有刘昌裔此人的传记,说他是太原阳曲人,最后于元和八年(813年)卒于私第(东都洛阳),但没有附上其子女的信息【9-10】,因此很难判断子嗣情况。既然南昌谱序称“韩文公”既“志其墓”,又“铭其碑”,那么韩文公(唐代散文家韩愈)是怎么说的呢?韩愈在刘昌裔《墓志》及《神道碑》【11-12】里提及:刘于元和八年十一月终于私第,年六十二,次年九月葬洛阳金谷之东。又见《墓志》曰:
“公不好音声,不大为居宅,于诸帅中独然。夫人,国夫人武功苏氏。子四人:嗣子光禄主簿纵,学于樊宗师,士大夫多称之;长子元一,朴直忠厚,便弓马,(便或作使,非是。)为淮南军衙门将;次子景阳、景长,皆举进士” (注:“国夫人”前少一个字,阳曲县志记载为“国夫人”【13】)。这段话的可以理解如下:其一,过去人说的是虚岁,刘昌裔应生于应是生于752年;其二,刘昌裔四个儿子,元一为长子。但《刘统军碑》注解说,“昌裔四子,纵其长也。” 看来是否是后人断句有问题呢:“嗣子光禄主簿纵,学于樊宗师,士大夫多称之长;子元一,朴直忠厚,便弓马,(便或作使,非是。)为淮南军衙门将;次子景阳、景长,皆举进士”,或是韩愈自己弄错了?凭韩文所载,刘昌裔“不好音声,不大为居宅,于诸帅中独然”,又只载一个夫人苏氏,他这四个儿子中,只有长子才能称“嗣子”,因此刘纵应该是长子。其实韩愈对于刘昌裔的儿子们还是有疏漏的,发现的岑仲勉四校的《元和姓纂》该书提及的《李大使士素夫人曲氏墓志》称刘昌裔还有个幼子叫刘纾【14】。因此,刘昌裔一共应该有五个儿子才对。
从刘昌裔生于752年看,其诸子出生的年代应该约在772年之后。韩愈说樊宗师是刘纵的老师,而樊本人是韩的(768-824年)朋友,按照韩愈给樊撰写的墓志铭【15】看,樊卒于元和十六年(820年),即使樊比韩大几岁,刘纵生辰应该比樊和都韩晚,所以推算其生辰在775年左右。查《曲氏墓志》【16】,曲氏“及笄之年”(15岁)初嫁刘纾,而曲氏生于801年。因此曲氏在816年,即元和十一年嫁到刘家。如果刘纾弱冠,那么他生于796年,或者更早一点。这样,刘氏五子的生辰年代应集中在775-796年间,这与刘氏诸谱记载的刘巨容父辈生辰基本吻合,疑其父辈生卒年代属实:
刘巨容之父刘隆道,字延元,生于贞元四年(788年),卒于咸通二年(861年),妣王氏;叔父刘隆德,字善长,生于贞元二年(786年)(此处年龄可能稍有差误),卒于咸通五年(864年),妣张氏。
那么刘纵兄弟们的子女出生年代又如何呢?查《唐匡城县尉崔夫人墓志》【17】,即刘纵的女儿刘琬的墓志,发现刘纵这个女儿生于长庆四年,即824年。此女应该算是刘纵的幼女,但她与刘巨容生于宝历二年,826年十分接近,这说明刘纵其余四个弟弟生子在820年左右是完全可能的。
2、3、诸刘族谱的修改
方积六先生在1981年时写了一篇历史考证文《〈大赦庵记〉真伪考》,他认为《全唐文》收录刘汾所作的《大赦庵记》为“伪文”,即后人所作,并判断其成文年代在明清之际。实际上我并不否认方先生关于此文有造假嫌疑,我对《大赦庵记》关于刘汾前期的官职也持怀疑态度,但对于后期的官职并不否认。因为刘汾作为刘巨容节度使的长子,在父被诬陷三年后恢复名义时有机会继承一个节度使应该得到的追赠。我的观点是也许刘汾的确作过一篇关于寺庙建成的记述性文章留给后人(实际上刘氏族谱里此文名为《尚书公自述居官政事并施产造寺说略》),但后来寺庙仅存大赦庵,后人又为了拔高始迁祖刘汾,而对此文进行润色。据最近看到的江西刘氏《会源谱》称,刘氏族人的确在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曾对族谱进行过汇集和撰修,并把当时族谱里称“源自楚元王”改宗汉高祖长子刘肥。而韩愈在《刘统军碑》明确提出了“刘处彭城,本自楚元”,这应该是元和八年时候韩愈应刘家的意思写的。这样看来,不难理解为何刘巨容父祖两代人的名字发生了变化。我相信刘汾当时虽处乱世,但其对其祖父来自何方应该是知道的,而且会流传给自己的儿子们。
其实,湖北蕲春刘雄给我传来的世系信息可以直接显示当初修改的痕迹,而且还明确了从何处修改。刘雄的谱显示其刘巨容上系和江西刘氏一致,即
德威-审礼–高-友文-材中-近仁-隆道-巨容
但突然旁边又单列了彭城分支:“28世承庆,缡僦子彭城分支。朔州刺史…”,详细即
缡-承庆-巨敖-诵-昌裔-纵、元一、景阳和景长-从英、德坚、仲坚等。
这里从英是元一长子,任荣泽尉佐水陆运使。妣卞氏,子三:轵、轸、轼。仲坚是景阳之子,任宣和县令(安徽宣城一带)。德坚是景长之子。居浮梁县,任河阳判官。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知刘缡偈橇醯峦的长孙(刘德威长子刘审礼),次孙是侍庶、易从。看来在刘德威下面第三世名字发生了变化。实际上网传的江西刘氏族谱关于刘巨容及其堂兄弟们的记载为,
刘巨容,字德量。初任临河尉,迁宣城宁国令(安徽宣城一带),三子:汾、、迪。孟昭,池州判官。仲昭,大理寺平事补令贵池,后改调浮梁县(后居家浮梁县落马桥)。
仔细分辨,不难发现刘纵兄弟下一代被修改的痕迹。如果推测的话,德坚和仲坚可能就是孟昭、仲昭兄弟,而隆道兄弟的可能是刘纵兄弟的改称。至此,明白了为何刘雄族谱里把彭城分支单列:采用新的世系,旧系予以保留,这是修谱一般的做法。
至于刘氏族谱刘巨容之上世系为何在1774年修改,原因不得而知,如今也不去浪费时间去考证。
3、刘巨容的唐初先祖
诸刘族谱虽然已经改宗汉齐王刘肥,并称“刘巨容世家滁州琅琊”或者“南京琅琊”,但都没有轻易去掉唐初刘德威、刘审礼父子两代人,不知何故。从上述韩愈撰写刘昌裔墓志和碑记看,刘昌裔上面世系如下:
曾大父讳承庆,朔州刺史;大父巨敖,好读老子、庄周书,为太原晋阳令。再世宦北方,(宦或作官。)乐其土俗,遂著籍太原之阳曲,曰:“自我为此邑人可也,何必彭城?”父讼,或作诵。今按:名讼无理,疑避讳而改。)赠右散骑常侍。
按照刘雄的谱记载,刘承庆是刘审礼的孙子,刘缡俚亩子。这与前述宋代的刘氏谱序基本一致,即
德威四世曰承庆,庆为荆州刺史。生晋阳令巨敖,乐其土俗,因家阳曲。以子昌裔在元和初,历阶金紫光禄大夫,检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右龙武军统军知军事,上柱国彭城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赠潞州大都督。
仔细分辨,上下代人名字完全一致,但官职稍异,比如刘承庆任山西朔州刺史弄成荆州刺史等,可能是族谱历代传抄发生谬误,又不敢轻易修改,但又没有很好地去找回韩愈的原文检看。总体来看,从刘巨容的父祖上接到唐初,脉络清楚,有据可查,并非风马牛。也即刘家上下10代人的世系如下:
1德威-2审礼-3缡-4承庆-5巨敖-6诵-7昌裔-8纵、元一、景阳、景长、纾-9巨容、孟昭、仲昭-10汾、、迪
这正如南昌源流序里所提及的:德威四世曰承庆;德威下八世为巨容。这样不难理解了重庆刘文鑫(刘汾第九子刘汉胜后裔)提供的信息,即他们的刘氏宗祠曾供奉了“山西彭城堂历代高曾祖牌位”,自刘承庆于开元中【19】任山西朔州刺史,到其子刘巨敖任太原晋阳令、其孙刘诵继承之,到其曾孙刘昌裔出生于阳曲县,刘氏于山西,前后历近四代人呢!而之于河南洛阳,刘家居家为两代人:刘昌裔当初任陈许节度使,后任龙武统军,“兼官左相,百僚之长”(韩愈文),其五子并居家洛阳。同时也理解了江西等地刘氏族谱只记了刘巨容堂兄弟仅三人有子(孟昭无嗣,巨德一子,仲昭二子),为何其三子刘汾排行第十四、刘第十八、刘迪第十九,因为祖辈兄弟五人呢!
4、结束语
关于刘巨容的家世,本文主要论及了从其子女一代到唐初共计10代人的家世信息,重点论述其自身和父祖三代人的相关信息。至于唐初刘德威源流何处,史册里自有痕迹。
总之,刘巨容、刘汾父子源流楚系,这是历代相传的结果,且由来已久,对此我已在拙作《楚代际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证。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仅仅是寻回了以前部分楚系的痕迹,今后的研究还依赖于刘氏后人中有识之士及专注于刘巨容世系源流的广大史学专家。我相信,以史为据,典册觅痕,最终会找到更趋于历史实际的家世信息。
本文完成于刘汾后裔联谊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2010年12月11-12日,江西九江市),在此向大会表示热烈恭祝!另非常感谢刘汾后裔联谊会会长、中国作协会员,作家刘心明先生;江西刘氏联谊总会副秘书长刘明和先生;刘汾联谊会副会长刘仁卿先生,感谢他们对于世系源流研究的鼓励和支持;同时也特别感谢联谊会副会长刘洪洲先生、江苏下邳刘氏刘凯先生以及湖北蕲春刘雄和重庆刘文鑫两位年轻的刘氏宗亲,他们提供了重要的族谱信息,助我完成此项研究。
参考文献
【1】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刘巨容传》.卷186,列传111
【2】北宋王溥 《唐会要・唐僖宗》
【3】五代刘d.《旧唐书・宣宗》.卷18下,本纪第18下
【4】刘乐.《刘巨容祖籍考》。江西刘氏网-源流杂谈
【5】清吴世雄《徐州府志・人物志》卷第二十二
【6】民国王嘉诜等《铜山县志・人物传》卷第四十一
【7】清 《宿州志》
【8】刘乐《驳关于“刘汾附会刘巨容之子”观点文》。江西刘氏网-源流杂谈
【9】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刘昌裔传》.卷170,列传95
【10】五代刘d.《旧唐书・刘昌裔传》.卷151,列传101
【11】唐韩愈《刘统军碑》《韩愈文集》卷27・碑志4
【12】唐韩愈《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刘公墓志铭》卷29・碑志6.
【13】清 李培谦《阳曲县志・人物列传》卷15
【14】岑仲勉 四校《元和姓纂》卷5 彭城刘・刘昌裔条
【15】唐韩愈《刘统军碑》《韩愈文集》卷34・碑志11.
【16】《李大使士素夫人曲氏墓志》《唐代墓志铭汇编》
【17】《唐匡城县尉崔夫人墓志》《唐代墓志铭汇编》
【18】方积六《〈大赦庵记〉真伪考》“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3期
【19】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安徽大学出版社

赞(7)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刘巨容家世信息源流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