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明朝状元刘若宰

编辑:刘汝和
明朝崇祯元年状元刘若宰是彭城丛亭里刘氏后裔,是唐初名将刘德威三十三世孙,唐末名将刘巨容后裔,为寿福堂迁潜始祖刘寿二十世孙,刘福一第九世孙,明朝山东左布政使刘尚志第四子。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年)字胤平、荫平、颖平,号退斋。

刘若宰画像

民籍:自从元朝末年迁潜始祖刘寿二为躲避战乱迁潜后,其九世祖刘福一定居潜山县城北彰法山。明朝嘉靖初年,潜山彰法山旱涝频发,庄稼绝收,为迫于生计,刘若宰曾祖父刘东亭迁往安庆府怀宁县平山镇大塅村。(安徽省安庆市石牌区平山街道大塅村)是为民籍也。

官籍:刘若宰父刘尚志,字士行,号景孟,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壬寅(1542年)。九岁时的刘尚志就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聪慧、孝顺与乖巧,初到大丰社学读书,后入县学、府学,并先后师从诸锐、颜恂;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年)中进士,授山东左布政使(从二品)。刘若宰曾祖父刘东亭、祖父刘金钊都因其父同时获朝廷授赠山东左布政使荣誉之称。是为官籍也。

刘若宰相关文献资料

刘若宰出生于书香门第,少年勤奋好学,文思敏捷,出口成章,擅长书画,楷、行、草书均精绝。
明熹宗天启七年丁卯(1627年),刘若宰参加乡试,取得第四名乡魁。明思宗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参加殿试,取得一甲第一名(状元)。
状元轶事:【明朝天启五年乙丑(1625年),刘若宰参加了那一年的科举考试。在笔试中,他发挥得很好,被主考官选出来参加熹宗皇帝亲自主持的面试。
刘若宰经常和一些当时很有声望的文化名人交往,见过很多的世面,于是在熹宗面前一点都不害怕。面试时,熹宗一连提了好几个问题,他都对答如流,而且生音浑厚清晰。熹宗皇帝听了之后表示非常满意,于是就又随口问了一句:“祖籍在哪里?”
刘若宰知道皇帝最忌讳造反的起义军,水泊梁山又是三岁小孩子都知道的起义军的老巢,要是与皇帝说实话,皇帝肯定不高兴,他挺起胸堂实话实说:“回陛下,小民祖籍山东。”

熹宗一听,下意识任为山东梁山出盗贼,脸上的笑容立刻消失了。严肃地问:“你从小就住在山东吗?”刘若宰知道熹宗皇帝已经不高兴了,依然照实回答:“小民曾祖父祖父都获赠山东左布政使虚职,父亲任山东左布政使时居山东,后来就搬到江宁去了,我是在江宁出生长大的,我从来都没有去过山东梁山。”
就这样面试结束了,刘若宰知道自己已经不可能被选为状元了。第二天,皇榜贴出来了,第一名是一个远远比不上他的叫余煌的人。看到最后一名也没有自己的名字。这件事对刘若宰的打击很大。可他还是决定参加三年后举行的下一次殿试。于是他在京城租好了房子,准备再苦读三年,等待下一次的殿试】
一六二八年,熹宗皇帝驾崩,思宗皇帝即位,是为崇祯元年。崇祯皇帝即位后,很想有所作为,当年就开科取士。殿试后,阅卷大臣精心挑选了六十三名的卷子,呈给崇祯皇帝审定。在大殿上,崇祯皇帝当着考生和大臣们的面,一口气阅览了十三份考卷,认为刘若宰的文章最好,等一直阅完全部六十三份考卷,还是觉得刘若宰的考卷居首。但是,崇祯皇帝还是怀疑自己的眼力未必能选出贤才,于是焚香祷告上天,请求赐给真才,然后将所有阅过的考卷人的名字抄下,做成阄,放入罐内。结果夹了三次,都是刘若宰。崇祯皇帝高兴地告诉群臣:“刘若宰是真状元也。”因此,崇祯皇帝就钦定刘若宰为头名状元。
在场大臣中,有一名大臣自恃才高,看不上新科状元刘若宰,因刘若宰长相不是很出众,且稍微驼背,就想在朝堂上让刘若宰出个丑,这位大臣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驼背桃花倒开花,蜜蜂仰采。”新科状元刘若宰不加思索的立刻对出:“扭颈莲蓬歪结子,鹭鸶旁观。”博得在场的所有大臣一片叫好声,称这是绝对,在宝座上的崇祯皇帝当场将那个大臣给训斥了一顿。

刘若宰相关文献资料

刘若宰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侍讲、修撰,掌修国史。后升任右谕德兼起居注六曹,文华殿召封宣读,晋阶奉训大夫(从五品)。一日,刘若宰为崇祯皇帝讲《修己以敬》时,崇祯皇帝有些疲倦,身体斜靠在御座上,刘若宰见状,遂引《五子之歌》高声朗读:“为人上者,奈何不敬。”崇祯皇帝只得端正坐好。
刘若宰身在朝堂,既存忠君报国之心,又具识人慧眼。他常向朝廷举荐智勇忠贞之人才。一是以“智勇忠介、具经济才”而荐明末名将史可法由安池道监军升为安徽巡抚,二是以“忠贞笃实”而荐江宁主簿阮之佃为湖广谷城知县,两人上任后忠于明室,以全节忠,就是因为他的举荐。
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河南汝州香山寺住持福恕与居士杜齐召率众重修大悲观音大士塔,次年十月竣工,明思宗崇祯三年(1630年)立碑记其事,请状元刘若宰撰文并书丹《重修香山寺观音大士塔碑记》 。因碑文由状元刘若宰撰文及所书,故称其为状元碑。“香山观音大士塔”亦为“千手千眼大悲观音大士塔”,高耸于河南省平顶山香山寺香山之巅,始建于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状元碑》立石于塔东北隅,该碑高2.72米,宽1,16米,共638字,至今保存完好。碑文为骈体,字句清朗明畅,斐然成章;字体为草书,字态轻捷灵动,张弛有度,气势磅礴;文辞精深玄妙,极具华彩而不失简约,读来颇得格律之韵和音乐之美。文虽简短,却准确阐明了佛教的流传、宗旨与作用;描摹了香山寺及观音大士塔初建时期的繁荣,记述了香山寺的盛衰和崇祯初年重修之情景。其书法价值、文学价值和佛学价值俱高,是佛学、书法、文学为一体的结晶。
此外,山东莱州城东南的寒同山南有龙溪园遗址,是明代赵耀的别墅,其原来巨石所刻的两个大字“龙溪” 即为状元刘若宰所书。另外还有《怀宁县修学碑记》 也是其所书。还留下了一些书画,墨宝供后人观赏。
明思宗崇祯十一年秋,(1638年),刘若宰母亲患病,他连上五疏,请求回乡侍奉,情辞悲切。崇祯皇帝大为感动,特发诏书“讲筵启介,积岁著劳”特赐银币驰驿;予以准奏。

刘若宰相关文献资料

明思宗崇祯十二年正月(1639年)刘若宰母亲病逝。在母亲病逝后,刘若宰因积劳成疾,又加上过度悲伤,于明思宗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年)四月十三日而辞世,终年四十六岁。死后追赠詹事府詹事(正三品),赐祭,葬于太平府当涂县北乡普山,荫子。以子刘馀[王+慧]诰赠中宪大夫,加赠太仆寺少卿。旧时县学宫前建有状元坊,即刘若宰在安庆的府邸~状元府。府邸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曾毁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兵乱。
刘若宰娶阮以谦次女阮氏为妻、副室曹氏、余氏。生四子:长子刘馀[王+慧],次子刘馀瑞,三子刘馀[王+黾],四子刘馀璜。
刘馀[王+慧],字慧玉,号海门,因父刘若宰荫仕至太仆寺少卿,转授陕西布政使,取妻钱氏,大司空之女(待考,明末清初大司空职没有钱姓),迁当涂县北乡。
刘馀瑞,字五玉,承嗣大伯刘若宽,娶阮学前之女阮氏为妻,副室余氏。

刘馀[王+黾],字梦锡,号鹤山、恩贡。康熙十四年任浙江诸暨知县。娶魏国公徐弘基之妹徐氏为妻,(据《明史•功臣世表》记载,徐弘基为徐达十世孙,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七月已亥袭魏国公)。副室钱氏。刘馀[王+黾]迁江宁朱门。与李渔(1611~1680)私交甚好,李渔《与诸暨明府刘梦锡》书中巧索绨袍云:“今止越城旬日矣,拟过诸暨一耳琴声,但恐安邑有猪肝之累,心欲去而足不前。然之老父台厚待故人,不必定为不费之患,倘蒙念其凄凉,而复悯其劳顿,则绨袍之赐,不妨遣盛使颁来。”清圣祖康熙十三年(1674年)李渔于江宁观刘梦锡家乐,诗《记刘梦锡使君宰诸暨》有名句“樊江花绮流成县,偃室弦 哥散满城”。
刘馀璜,字黄玉,号留庵。娶张秉贞之女为妻,(张秉贞,桐城人,明思宗崇祯四年(1631年)辛未科二甲第五名进士,授户部郎中,仕至浙江巡抚;后降清,仕至兵部尚书,从一品,卒于官)。生二子:刘辉祖、刘捷;副室郑氏,生一子:刘炎孙。迁桐城松山。
刘辉祖,字北固。状元刘若宰孙,生于一六五八年,卒于一七零九年,一六九零年乡试解元,娶方拱乾曾孙女、方章铖孙女、方崇年女方氏为妻。
刘捷,字古塘,状元刘若宰孙,生于一六五八年,卒于一七二六年,一七一一年乡试解元。
状元刘若宰,自父辈至孙辈,四代为官,出:一状元:刘若宰,三进士:父刘尚志、弟刘若宜、侄刘馀谟,一贡士:弟刘若审,一武举人:兄刘若宠,二解元:孙刘辉祖、孙刘捷;十人为官:父刘尚志山东左布政使、从二品,兄刘若宠官任参戎、正三品,刘若宰詹事府詹事、正三品,兄刘若实鸿胪寺卿、正四品,长子刘馀[王+慧]太仆寺少卿、正四品,弟刘若宜兵部职方司主事、正六品,三子刘馀[王+黾]诸暨知县、正七品,侄刘馀谟刑科给谏、从七品,弟刘若审太兴教瑜、正八品,侄刘馀清芜湖训导、从八品。在这显赫的家族中,尤以状元刘若宰为盛名,他生于书香门第,文思敏捷,出口成章,熟读经史,学识渊博,他长书法,工绘水墨花卉,其楷、行、草书均精绝。今安徽省博物馆仍藏有他的行书轴、山水轴等。其作品很多,可考证的传世作品有:

刘若宰相关文献资料

一、记:
《重修香山观音大士塔碑记》,《怀宁县修学碑记》,
二、铭:
《累赠南京太仆寺卿晋阶资德大夫杨公暨累封太夫人孙氏合葬墓志铭》。
三、序:
《宛在堂文集序》,《麻城西阳杨氏族谱序》,《费太史集序》,《重修琅琊王氏大成谱序》
三四、诗:
《玉泉》,《香山道中》,《宿碧云寺》,《兹慧寺次韵》。
五、书画;
状元刘若宰为官清谨,自奉俭约,性明敏,善作诗、绘画,楷书行草无不精绝。是被列入《四库全书》的明代为数不多的状元书画家。存世书法绘画作品多幅。
2024年元月26日

赞(2)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明朝状元刘若宰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