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四合堂刘氏源流

四合堂刘氏开基祖
据考证,元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因洪灾黄河决口,我刘氏开基祖耀公被官府委任受命治河,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继善乡老鸥窝(今山西临汾市洪洞县刘家垣)迁新邑东南黄河北岸一渡口卜居,先祖把居住地取名为永城店(今新乡县朗公庙镇于店) 现南于店李家胡同存有老垄遗址为凭。历经二百六十余年的繁衍生息,刘氏这棵参天大树已是枝繁叶茂,成为四门之望族。刘氏列祖列宗筚路蓝缕,垦荒造田、建房置业,其家业逐渐壮大,史传当时刘氏家族拥有双千顷田亩之说。适逢明太祖朱元璋推行富民之政,从山西洪洞向冀鲁豫皖等各地移民,我刘氏先祖由于接纳安置移民有功,被明帝敕建千顷牌坊以表彰功德,并敕免税赋予以鼓励。

为进一步拓展更大发展空间,适应创业之需,方便生产管理,至明朝万历末年刘氏先祖再次大迁徙。一支系始祖先从永城店迁新邑东古固寨盘营扎寨。其余三支始祖陆续移居刘家堤安家置业。由此可以确定,永城店即我刘氏发祥地。此后又经历数百年的变迁,刘氏各支系不断发展壮大,其分支在明清和民国的不同时期数次迁徙,分布于当今新乡市所辖的新乡县,封丘县、延津县、市高新区、辉县市等五县(市、区 ) 的七个乡镇十三个村庄。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刘氏族人有移居内蒙古、新疆、黑龙江、上海等省市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后因就业和生活需要,我刘氏族人走向全国各地,少数移居海外。为别于他姓之刘,经理事会商定我刘氏堂号为四合堂。

刘氏节孝坊

附刘氏开基祖与卜居地永城店考

依据口传刘氏先祖居住地在永城店(今于店),并留下坟莹遗址的史实,以及族中长老对先人新中国成立前后逢祭日上坟祭祀拜祖的回忆,时有石碑香案后痛憾遗失,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族中执事者曾多次前往实地察看,对遗址周边当地居民长老访问,印证永城店即我四合堂刘氏发祥地。此后族人对开基祖多次寻根调查,逐渐明晰了其来源。初创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永城芒硕山刘氏皇族谱牒记载:刘氏-百二十四世远祖刘田,系汉高祖刘邦后裔,生于1197年、妻李氏、生耕、耘二子。刘耕的曾孙屹仁,字耀、刘耘的曾孙侠夫,字顺,系山西平阳府洪洞县继善乡老鸥窝(今山西临汾市洪洞县刘家垣村 )人。元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 顺公应九元王征役派到山东曹邑治理黄河、任永河三里里长,后定居永城芒硕山。同年耀公被官府任命为提举司(治理河渠的官职)委派到河南新邑之地东南一渡口治理黄河,后将其卜居地取名永城店。兄弟二人各在当地卜居,繁衍生息,开创基业,成为当地刘氏开基祖。

新乡县地名志载:元代此地有人居住,明初形成村,名永城店。明洪武至永乐未年新乡县疆域图上标有永城店。明正德元年(1506年)至清康熙年间永城社驻此。民国初改成于家店,后简称为于店。因人口众多为便于管理,1949年分为南北于店。今属新乡县朗公庙镇管辖。

《新邑四合堂刘氏族谱》凡例

一、坚持以宪法和民法典为指导,坚持客观真实和尊重人谱者个人意愿的原则记述。

二、本谱为首创谱,起止时间为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 )至2021年 (特殊情况下延至2022年)记述四合堂刘氏670年的文明史,鉴于尚缺开基祖在永城店(新乡县明公庙镇于店村 )繁衍生息的文字记载,故各支系世系,均从四合堂四大支系分迁后自现有资料记述。其断代史留待后人考证后补充完善,对开基祖根源的原有记载,与本谱不一致者,均以本谱为准。

三、本谱由综述、各分支谱系和附录三大部分文字构成。根据编纂需要前后设置集中彩页,按栏目分类编排所辑录照片,作为本谱文字资料的补充和重大事件活动的鉴证。该谱为横排本,白话文叙述。

四、历史纪年清朝以前的以朝代加帝王号加年序,括注公元纪年。1949年10月1日以前和以后简称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地名以旧称记载,括注现今称谓。

五、对各承编分支提供的资料,只作行文规范,尊重个性化,不强求统一。刘堤刘氏三支系已单独编纂宗谱,故本族谱只作简要记述。对入谱者生卒表述,除个别分支特例外,均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出生年月( 例1956.9 ~ ),已故先人生卒年月加括号标注(例1935.3-2017.9)。

六、对谱中人名字的表述统一取两个字,不带姓,两个字的为姓名,本族姑娘在世系中随其兄弟后排,(朗公庙分支姑娘均在其同辈后,按其父顺序记载 )。历史原因造成资料缺失,向上追溯能提供多少则记入多少,出门姑娘记述内容为适何地、夫婿姓名,生卒年月、子女数。

七、各承编分支的家族先贤记入传记人物,其家族精英分类别予以名表或简介记述。各分支人物部分除以时为序等特殊情况外均按辈份年龄排序。

《新邑四合堂刘氏族谱》编后记

四合堂刘氏族谱系首创谱,从2018年5月鲁山拜祖后启动,历时四年完成,2022年5月付梓印刷出版。

在编纂过程中主要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指导思想,确立基本原则

书写好刘氏的文明史,记录好列祖列宗的创业史;感恩先人传承孝道,弘扬传统美德;树楷模励后人;用历史文化提振族人自豪感,凝聚崇祖报国的正能量。

坚持以宪法和民法典为指导,坚持客观真实和以人为本,尊重入谱者个人意愿;坚持继承和创新,走撰修具有时代特色的新谱牒之路。

二、组建修谱团队

本谱承编单位涉及五县(市区)的十三个村庄,健在人口约六千人。基本要求是不少一户不漏一人,量大面广,任务繁重,把组建修谱团队作为首要任务。建立由总理事牵头,各村理事和资料员配合,主编人员负责的修谱队伍。根据任务大小因村选人,既有明确分工又有职责要求,确保热心家族公益事业的人干成事。

三、做好信息采集工作

提前拟定信息采集大纲,统一内容和收录标准,动员资料员按照要求搞好入户走访调查。将收集到入谱者个人信息由承编人按世系编排,反馈给资料员再入户查缺补漏。数次反复,最终达到信息真实,要素齐全的目的。把入谱资料真实的责任落实到采集信息的初始阶段。

四、突破难点

积极审慎做好溯源调查工作,多次组织主撰人走出去寻访调查,远赴浙江、三下永城,西至山西先后达四十余人次,边调查、边研判,去伪存真,提出新问题,找出新线索,穷追深究,反复考证。力求尊重史实,做到考之有据,言之有理,决不凭空臆断,无知妄说。得出口碑资料为依托,历史文献资料为佐证的结论。明晰了对开基祖源头的认知,形成参与调查人的共识。

五、坚持开门修谱,反复征求意见

承编村根据各自实际,采取召开研讨会,座谈会,个别随访,在微信群发布等形式对初稿征求修改意见,族谱形成统稿后两次召开大型研讨会、通报编撰进展情况,指出存在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各村理事和主撰人员再征求族人意见。各村资料员为责任人,对真实准确文责自负。重大问题发挥团队的力量,集中大家智慧共同商量决定。

两个需要特别说明的问题

一、从开基祖卜居永城店(今于店) 到四大支系首次迁徙的二百六十余年无文字资料记载,留下了断代空白;迁往刘堤的三大支及其分支从始祖开始到与本次修谱对接,不同程度缺失世系文字资料。对历史原因造成的空白或缺失,留待后人继续考证。
二、对事关大局的个别问题,由于族人认识上的差别,难免不同看法存在,只有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求同存异,少数者意见予以保留。本谱顾问河南师范大学冷天吉教授,对族谱历史文化部分提出若干修改建议,为谱中古文言点校翻译,付印前最后审定把关并题跋。有幸邀请中央文史馆书画院院士李泉红先生为本谱题写书名并欣然题词。
本谱在编撰过程中得到广大族亲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支持,各分支族亲踊跃捐款资助,使族谱得以付梓印刷,其功德善举已载入史册,为其英名存史垂范后人。
编写团队绝大多数已是七秩翁或花甲叟,年事高,学识粗浅,承扣如此家族文化旷世之作,面对一些史料难以考证和资料匮乏的多重困难,虽已尽心尽责却终难至善,疏漏错误在所难免,恳请史志同仁族中高人批评指正。

族谱编写组
二O二二年四月

河南省新乡县四合堂刘氏

四合堂刘氏是起源于元朝末年新邑之地刘氏望族之一,距今已有六百七十年的文明史。据考证,元朝至正十一年 (公元1351年 )因洪灾泛滥黄河决口,刘氏开基祖耀公受官府任命治河,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继善乡迁新邑东南黄河北岸一渡口卜居,先祖命名卜居地为永城店 (今新乡县朗公庙镇于店)。历经二百六十余年的繁衍生息,刘氏成为四门之望族。刘氏列祖列宗筚路蓝缕,垦荒造田,建房置产,其家业逐渐壮大,史传当时刘氏拥有双千顷田亩之说。时逢明太祖推行富民之政,由山西洪洞向冀鲁豫皖等地移民,我刘氏先祖因接纳安置移民有功,明帝颁诏敕建千顷牌坊表彰。此后根据创业需要,为拓展更大发展空间,方便生产管理,至明朝万历末年,刘氏四门始祖再次大迁徙。其中一支东迁古固塞,其余三支陆续北迁刘家堤。由此可以确定,永城店为该支刘氏发祥地。在此后数百年的变迁中,刘氏各支系在各自创业的进程中审时度势谋发展,其分支在明清至民国的不同时期数次迁徙择地而居,分布于当今新乡市所辖的新乡县、封丘县、延津县、市高新区、辉县市等五县(市、区)的七个乡镇十三个村庄,人口约六千人。

在刘氏发展的沧桑历史中,列祖列宗不仅开疆拓土,创基立业,也形成了耕读传家,崇文重教,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优良家风。忠孝仁义、勤劳俭朴的美德代代相传。过去因交通信息不畅而造成了刘氏各支系的失联,也导致了亲情的阻隔。而今,新邑四合堂刘氏各支系走到一起,血浓于水、情深于海,共同谱写着刘氏家族的时代辉煌。

四合堂太湖南阳刘氏老字辈:忠恕传家族,诗书发秀时,文经恩世守,武纬尚昭垂,心法念崇道,圣功志靖熙,大河开运则,善继仰宏规。
四合堂太湖南阳刘氏合修新字辈:乾坤开国运,繁盛庆邦宁,贤规承祖训,伟业永昭铭。

赞(2)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四合堂刘氏源流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