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浏阳市金刚镇丹桂村清江片桃湾组的桃树湾刘氏大屋,是由浏阳金刚头刘益祠刘氏族人刘运庄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建成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刘运庄撰《桃树湾新宅记》:“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七月三十日酉时,课取己酉葵酉乙丑乙酉起首行墙安头二门,是年仅起正宅门厅四进,右旁正护屋三间;三十年造右畔护屋三层,并筑周围垣墙;咸丰元年起左畔护屋二层,二三年继造左边余屋、高仓,逐处装修,历五年而工始竣。”刘运庄撰大厅联:“得山水缘,其来自由;为子孙计,爰宅于兹”。
桃树湾刘氏大屋北靠詹家山,南临南川河支流清江河。2019年被核定为第八批古建筑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长沙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晚清江南民居标本。
刘运庄(1796-1865年)字自疆,号敬亭,别号敬亭山人,州同职,诰封朝议大夫。刘运庄一生乐善好施,利济行善,知县赵光裕(浙江仁和进士,道光十五年署,二十二年任浏阳知县)曾题赠“云台衍绪”匾。河南大饥荒,刘运庄捐巨资赈灾,河南巡抚宗瀛题赠了“—门好义”匾。道光二十一年刘运庄为建“文华书院”捐巨资,两广总督裕泰、巡抚吴荣光题赠“诣勤学”匾。刘运庄之子为“育婴堂”捐资,由知县题赠“乐善好施”匾。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浏阳大旱,刘运庄四子刘孝泉捐巨资赈灾。湖广总督张之洞、湖南巡抚陈宝箴上奏朝廷,赐建牌坊予以表彰。
浏阳金刚头刘益祠刘氏(世锦堂)
彭城始祖楚元王刘交四子红侯刘富之后,始祖选文,司权,行四,刘义芳(号复初)的第四子,原籍江西新昌县,源于江西安福刘氏,元至正间经商寓居湖广长沙南门外雨坛坪,其子刘新辑,讳岳,字霍山,明正统间从长沙徙居浏阳南乡金刚头。族人分布于金声、复兴、大瑶、崇丰各乡以及岳州之巴陵、萍乡之湘东与上栗市、醴陵之刘家弄、攸县之大都等地。至1948年,已传24代,全族人口13000余人。宗祠在浏阳金刚头今金刚小学内。谱于清乾隆二十七年初修,嘉庆十九年二修,咸丰九年三修,光绪二十年四修,民国十四年(1925年)五修,1997年六修。
浏阳金刚头刘益祠 刘氏家庙
派行:
文新继至,必元伯显,希存应大,宏开家运,孝友为性。
宜守宗法,克遵祖训,作述在人,贻谋先定,兴科重教。
协和竟进,康昭承业,志伟才俊,欲后光前,永远滋盛。
世系:
刘选文(字司权)——刘新辑(字霍山,自长沙迁居浏阳金刚头)——刘继七(字兴,号永图)、刘继八(字盛,号永安)——刘至文、刘至高——刘必明、刘必昌——刘元泰、刘元茂——刘伯埙、刘伯仲、刘伯虎、刘伯銮,刘伯海、刘伯英——
刘伯埙(元泰长子)——刘显奉——刘希元——刘存南、刘存西——刘应乾、刘应坤,刘应奎——刘启伦(应坤公次子入继应乾公为嗣),刘启文、刘启权、刘启友;刘启迪、刘启绪——
刘启迪——刘金用、刘宏备、刘宏杰、刘宏佑、刘宏俊(雍正六年戊申科拔贡)——刘国仙、刘国仲(派名开)、刘国兆、刘国化——刘正崑(派名家崑)、刘正崙、刘正岳、刘正峰、刘正岐、刘正达——刘乾艺(派名运艺,以孙友直赠儒林郎,娶余氏,旌表节孝)——刘儒孝(以子友直赠承德郎)——刘友圣(以弟友直,赠儒林郎)、刘友絃 、刘友诚、刘友心、刘友曙、刘友直(字怀虚,号益初,咸丰元年辛亥恩科副榜)——刘为菊、刘为梧——
同治《浏阳县志》列女 刘余氏
刘余氏,刘运艺妻,年二十七夫故,守节,殁年六十二,以孙职貤赠安人。道光二十三年旌。
刘伯仲(元泰次子)——刘显邦、刘显佐——刘希连、刘希顺、刘希道、刘希良、刘希表(字石楼),刘希满——刘存龙(字绍麓)、刘存虎、刘存金,存余——刘应魁、刘应元、刘应化、刘应兆(字文吉),刘应联、刘应科、刘应甲、刘应第;刘应斗——刘大抚,刘大捷、刘大为、刘大扩,刘大拔、刘大振,刘大挺、刘大抡、刘大扶、刘大摄、刘大提;刘大茂,刘大饶、刘大顺、刘大琳、刘大宇、刘大有;刘大椽、刘大掌——
刘大掟(一作大提,应兆五子,字天章,号云谷,赠奉直大夫)——刘宏佑(字皇眷,号西崖,乾隆戊午副榜,赠奉直大夫)——刘开甲(字宴琼,号桂林,例授奉直大夫,赠儒林郎,晋赠武德都尉)——刘家陞(字秀登,号连庆,)、刘家琦、刘家瑰、刘家琨、刘家训、刘家球——刘运修、刘运庄(字自疆,号敬亭,别号敬亭山人,承祧家琦公)——刘际昌(派名孝源,字晓东,号鹄臣,一号莲舲,咸丰甲寅优贡,住浏阳南乡西阳山阳田里)、刘孝宣、刘孝寿、刘孝恒、刘孝言,刘孝泉——刘友簪、刘友绶(咸丰七年丁巳副榜)、刘友印——刘为彰——
同治《浏阳县志》副贡刘友直、刘友绶
同治《浏阳县志》选举副贡
刘宏佑,乾隆三年戊午科,任永定县训导。
刘运枢,嘉庆二十三年戊寅恩科,任龙山县训导。
刘友直,咸丰元年辛亥恩科,保举六品翎顶,选任新田县训导。
刘友绶,咸丰七年丁巳补行壬子、乙卯科。
刘伯仲(元泰次子)——刘显邦——刘希表(字石楼)——刘存龙(字绍麓)——刘应魁——刘大抚(拔贡生,康熙庚午举人,奏聘掌教岳麓,邑志省志有传)——
同治《浏阳县志》选举 举人刘大抚
康熙二十九年庚午科举人刘大抚,拔贡,见人物志。
刘大抚,康熙二十五年丙寅科拔贡,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庚午科举人,曾任长沙岳麓书院山长。
同治《浏阳县志》人物卷 文苑,刘大抚,字中敬,南乡人,旧志西乡人。少聪颖,笃学好古。由拔贡中康熙庚午乡榜,主司梓其经艺于试录,主讲岳麓书院,从游者皆知名。旧志。
同治《浏阳县志》选举 贡生
同治《浏阳县志》载:刘际昌,咸丰五年乙卯恩贡。刘大抚,康熙二十五年丙寅科拔贡。刘宏俊,雍正六年戊申科拔贡。
刘伯海(元茂长子)——刘显仁、刘显荣——刘希文、刘希焕,刘希曾——刘存侍、刘存忠、刘存孝、刘存春,刘存善——刘应柳、刘应槐,刘应都、刘应隆、刘应甫——刘大识、刘大注、刘大词、刘大淳,刘大谕——
刘益祠刘氏家族对浏阳教育的贡献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赵嘉程由临湘回任浏阳知县,这位前后知浏阳二十载的知县采取强硬手段严禁浏阳本地孝仙庙(即孝子庙、麻衣庙)的信仰活动,将孝仙庙改建为文昌宫。此前乾隆三十年(1765年)乙酉科浏阳人喻廷中中举后,历六、七科乡试,二十余年间整个浏阳竟然无一人中举。而正是赵嘉程禁毁麻衣庙,改建文昌宫的这一年,丙午科湖南乡试,浏阳金刚头刘益祠刘氏族人刘运际中举。到嘉庆五年(1796年),这十年间共开了六科乡试,科科都有浏阳人上榜。而且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再也没有出现过二十年无浏阳人中举的耻辱。清末从鸦片战争(1840年)开始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这短短的63年间,浏阳就出了11位进士,算是浏阳科举史上第二次人才的井喷。
同治《浏阳县志》选举 举人刘运际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科举人刘运际,大挑二等署兴宁县训导,选石门县训导。
民国时浏阳的士绅筹建淮南中学,最终因各种原因未能成行。而在浏阳南乡大瑶的士绅中,刘益祠族长刘友骏倡建学校,于1942年获准创办中学,刘氏族人将大瑶刘益祠西阳山分祠改作学校校舍,并以始祖刘选文的名字命名为“选文中学(全名湖南省私立选文初级中学),学校于1946年建成并开始招生,与同时期的浏阳县立中学、金江中学、狮山中学齐名,是当时浏阳南区唯一的一所中学。选文中学于1952年12月12日更名为浏阳县第二初级中学(浏阳二中),2017年浏阳二中与雅礼中学签约办学,更名为雅礼·浏阳市第二中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