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苏村刘氏广州夏茅村刘氏高明区榴边村刘氏。
灵山县苏村,主要是苏姓、刘姓、丁姓、陈姓、卢姓等。
广州夏茅村刘姓高明榴边村刘姓灵山苏村刘姓本是一家人。
苏村刘氏祖上从河北保定迁居今广东省广州夏茅村,再由夏茅村迁高明区榴边村。
远始祖广州夏茅村慎琪公。慎琪公生四子,长玉峰,次叔祖,三叔才,四季才。
玉峰公传下至祖监生二子:长文善,次文朔。
由刘文善后嗣逵翁生二子,长祖昌,次祖盛。
明末年间文善公后裔来到灵山经商落籍,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家资颇饶,至清代康熙朝后期,刘仕俭(1673—1743),字节君,号鹤亭,凭秀才资格,迭次捐官取得州同知职衔,开始扩建苏村。
苏村刘氏宗祠建造时间大约建于乾隆中后期。其整体结构布局分为两部分,即正座与副座。正座三进,副座两进。正座头进三楹,中间为神厅,两边有耳房,房门向神厅对开。整进面前有2.5米的过廊,用青石柱框架支撑。过廊正中的横梁悬挂廉州太府康基田题写的“荫祉堂”三个行书字体的赠匾。神厅后墙正中安装一座金壁辉煌的供奉祖先神位的神龛。头二进之间设有小天井,两边建有厢房。
二进整座为殿堂式的大厅,两边用青砖砌墙,中间为青石方柱和圆木柱框架结构,后面设屏风与头进相隔,屏风后有过廊,左右开小门进出。大厅两边内墙屋顶下绘制有各种吉祥喜庆的彩色图案,左右两方连续对应。横梁上悬挂有各种科名匾,正中为三房纯祖公立的“岁进士”匾和二房慎公立的“文魁”匾,左边为长房大儒公立的“副魁”匾,右边为二房运熙公立的“文魁”匾用名贵木板刻制。大厅前设有过廊,前向用青石条做拦杆,栏轩上装饰有各种形态的狮子石雕塑件,栏轩下向,用大幅石刻浮雕装饰,内容为吉祥如意、人物故事、山水风光等图案。
刘姓祖宅始建于清初康熙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主要由七个大院落组成,即中宪大夫鹤亭刘公祠即荫祉堂。
长房司马第
二房大夫第、二房鹾尹第、三房司训第、四房二尹第和五房贡元(第)。它的总体布局,以大夫第为中心,左邻为司马第,右邻为鹾尹第,后面为司训第(隔巷),构成一个倒品字形格局。
在司马第左边隔一条三房巷建祠堂,在鹾尹第右边隔一条石马巷建二尹第。
祠堂至二尹第的大门一律持平,后背则稍有参差,大门前留有8.3米地堂。贡元第建在二尹第的右边,相隔一条往陈屋巷的通道,由于场地所限,整个院落建造向前推进8.3米,其大门与其他院落前地堂边缘拉平。门前顺地势向前高筑一土台,形成凸出包梢格局。司马第、大夫第、鹾尹第和二尹第均为四进大院,司训第和贡元(第)因地盘局限各为三进。地面由前至后逐依次递高。主屋每进均为三楹(即正厅和两边大房),后进(头厅)为居室,二进(二厅)中间为神厅,三进(三厅)中间为过厅(即客厅),四进中间为院落门厅。司训第在三进前天井右边另建大门,贡元第三进大门。进与进之间设有天井,天井两房建有对称的厢房,构成一个四水归堂的格局。除大夫第没有廊房(直屋)外,其他在主屋左边都建有通道和一排廊屋,鹾尹第和二尹第主屋的右边还另建边房,司训第主屋两边都有通道和廊屋。每个院落自成一体,它们之间不设门户相通,相互来往只能从各自的大门或廊屋通道小门进出。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