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远祖刘累公系:娘娘山刘氏文化

娘娘山刘氏家族文化总述我始祖是远祖刘累公的正统嫡系,并一直固守在祖居地一河南鲁山,并在鲁山县城北三十华里娘娘山下井沟村定居。仙逝后在山下军王村西南一华里处南面建以始祖为中心的原始祖陵,占地六亩有余,已进到三十二代,一百三十七座坟茔,树石碑数通,后因种种原因,后裔陆续迁出数百年不等,分布之广、人员众多。

刘姓得姓始祖刘累


据现在看来,大缸支系,以鲁山的董村、刘芳庄、军王及部分分散户和石龙区的大庄、大小山高等地群居;火戟镰支系以宝丰的前营、大吴庄和伊阳县、叶县等地群居;铁扁担支系以新野县、淅川县、唐河县、邓州市和湖北的襄阳县群居,伊氏家谱里也有提及。后又从各地迁到其他地方的,有待进一步考证落实,总之,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可能还有未曾联系到的,望我族后人为缘寻找,为爱坚守,代代相承,永不断续。
族长、主编 刘文

娘娘山刘氏家族清朝以前大事记
娘娘山刘氏家族是遠祖累公的直系后裔,并一直固守始祖地——鲁山。家族历史悠久,年代久远,家族之大,分布之广,人口众多。据现在看来,两省两地市十余个县,都有较为集中的分布,零星居住的更多。但一直未发现文字存在,石刻碑文多有毁坏或遗失,虽有信物,口口相传,可因部分交流不畅,沟通不够等多种条件的限制,致使远的无消息,近的不相逢,更谈不上全家族真正的大团圆,代代留下遗憾……
今逢盛世,后裔昌隆,永道明顺,刘氏后裔谨遵祖训,经多方努力,历经千辛万苦,多方寻亲问根,终于使石龙区的大小山高村、南阳新野县的亲人们,都认亲归宗,完成了跨世纪的期待,完成了族人上千年的夙愿,终于实现全家族的大团圆,这在高氏族谱里可以查到部分资料。但遗憾的是有的虽有线索,仍有部分地区部分地方找不到人,还有地区有地方有人而没有人去负责的不正常现象。
机不可失,我们现在这一茬后裔子孙们,只有在现在的基础上,抱着对历史负责,对事实负责,对全家族负责的态度,尊重历史,不美化,不丑化,不瞎编臆造,是啥就是啥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针对我族的特殊性、复杂性,为使我族后人记住这不平凡的历史大事件,来告慰先人,激励后人,故以时间为序,将我族历史上不分支派所发生的大事件记录附后,以示后人。
1.据《左传-昭》二十九年,刘累学养龙豢龙氏,以事孔甲。龙一雌死。潜酱以食夏后。夏后食之,继而食之,惧而迁于鲁县(夏称鲁山为鲁县)。
2.据鲁氏族谱记载《竹书纪年》帝孔甲七年,刘累迁于鲁阳《元和郡志》鲁山县。汉鲁阳县,古鲁县也。
3.据《水经注》滍水东,尧孙刘累迁此。即邱公城。
4.这支迁居鲁山的刘氏族,仍尊尧帝为本族的血缘圣祖,在大尧山建立尧祠(今二郎庙乡为尧山乡)《南都赋》视鲁山县而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于尧山。在今县城西北三十里的小尧山建尧帝庙《方舆纪要》。尧山在县城西北四十里,夏孔甲时刘累迁鲁立尧祠于山上,因名。(今董周乡沈庄村-距董村北五里处)。
5.据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鲁山县志》第69页,小尧山西北三十里,自仓头山南来,亦高耸巅,建尧帝庙(该庙始建不详,屡建屡毁,屡毁屡建,现存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所建,该庙当地人曰刘家家庙),有孔处士墓,孔氏家谱里有提及,南五里为眠峰冲。董村人称眠峰冲,眠峰冲被现人念转为眠峰川。
6.唐朝末年,社会动乱,始祖力不从心,将所用的三件日常物件,作为信物分予三个儿子:老大(大缸),老二(火戟镰),老三(铁扁担)。大缸,现存鲁山县仓头乡刘芳庄刘平伟家;火戟镰,现存宝丰县前营乡前营村刘复金家;铁扁担,因历史久远,原件丢失,由鲁山县仓头乡刘芳庄村族人刘清耀、刘长立、刘秋成等人仿造一根。后三兄弟陆续迁出,迁出时间不详。
7.清康熙年间,老大大缸支系的一支迁往小尧山尧帝庙脚下南五里地董村,并立勋公为始祖,已传十五代,其他的仍留在原籍;另一支于清道光年间,迁往石龙区大庄居住,已传九代;另有一支也于清道光年间迁往石龙区大、小山高村,居住至今;老二火戟镰一支,也是在清康熙年间,迁往宝丰县前营乡大吴庄及前营村居住;老三铁扁担一支,很早以前迁往本省南阳附近定居。
8.因政局不稳,南阳其中一支,由伯达公率全家直奔晋地(时间不详),在山西洪洞县红庙岗居,繁衍生息,直到元末明初返豫。另淅川一支也前后同期返豫定居淅川。
9.明初洪武年间,晋地一支回迁到南阳地区新野县王集镇齐楼村刘庄,约百户,近千人。其中另一支落户在南阳淅川县两个刘庄,约数百户,在南水北调建设中,又迁到邓州市,整村搬迁,仍为两个刘庄(参照第69条)。还有迁往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城区刘姓人家。
10.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版《鲁山县志》第275页,《列女传》刘纯学妻朱氏,住庆里董家村,年二十夫故,守节七十余年。清乾隆年进士,鲁山知县董作栋送匾表彰《寿母朱氏》《筠清惠畅》据朱氏族谱记载(朱氏为我族董村支系二世祖母),实物现存鲁山县董村刘恒丰家。
11.清道光年间,前营支系第6代裕堂公率子华生由大吴庄迁到苇子营(现为前营)

娘娘山刘氏家族大事记
12.公元1934年,前营支系刘继光在省立汝州第十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在刘氏家谱里也有提及。
13.公元1937年,前营支系刘继光在前营创办青年学医小组。
14.民国二十九年,即公元1940年,董村支系刘清新因博才多学、恩泽乡里,得到县各界名流颂扬并送匾《公惠廉明》(现存鲁山董村刘恒丰家)。该公1947年仙逝,享年79岁。
15.公元1940年,刘继光拟出前营支系家谱初稿。
16.公元1940年,前营支系刘继光与刘桢及族兄刘心知在家遇难。
17.鲁山县仓头乡刘芳庄村茨爬沟组,刘清霄,自幼习武念字,后弃笔从戎,参加对日作战,官至旅长。公元1948年以身殉国,享年55岁。
18.解放前,祖居地董村支系,以刘清新、刘清光为首的老一代多次带领族人到老祖陵祭拜先人,并数次讲道:“老祖力大无穷,曾留下祖传三件信物分给三个儿子:‘大缸’是以鲁山及娘娘山为主,‘火戟镰’是以宝丰为首,‘铁扁担’很早迁徙到南阳一带等”李氏家谱里有提及。
19.公元1956年,祭拜先祖时曾闹一个笑话,董村已到40岁的刘建前面跪一个10多岁的小孩,他嫉妒的将小孩推倒,谁知小孩是清字辈,弄清后,又叫叔,又道歉。
20.公元1958年,国家大炼钢铁计划要修铁路去仓头的铁山岭,恰巧从董村寨西陵区中间穿过,因挖地基,不幸将族陵一分为二,后因改线而未修铁路,历经半个世纪,直到公元2014年家族理事会董村籍成员刘文、刘长聚、刘建国、刘大孩、刘东强、刘顺等才组织才将族陵修复,并于2014年农历2月2日重修硬化,举行祭拜大典,其中祖陵修复,硬化的钱由部分族人捐的款(祥见董村捐款名单及照片)。
21.公元1974年,农业学大寨,深翻土地,不幸娘娘山下的老祖陵区正在其中。我族陵区已3代、137座坟墓,需全部搬迁。当时祖居地井沟村的刘清松、刘军保等族人无偿自愿将族陵大部分搬上坡岗。墓穴除几位老祖单列外,其他按顺序排列,直到公元2014年2月24日才搬迁到新区,因个别被冲走,共搬走74座。坟茔大部分都有骨尘且又粗又长,历经一千多年真乃奇迹也!可见所传老祖力大无穷真是名副其实、名不虚传呀!
22.公元1960年,董村支系刘仁之妻牛运卿,在北京参加全国劳模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留念。
23.文革前,董村以刘清光、刘清梅两人为主,多次带领老族人去老祖陵上坟,有时宝丰前营和西区大庄也有代表参加。次次都提到何时才能找到南阳铁扁担一支,这成为大家心中一直难解的心病。
24.文革初期,董村刘清光、刘清梅、刘仪几位多次商议,准备想续家谱,可政治形势不允许,反而被批评,只好作罢。
25.公元1990年,董村支系刘文在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因组织得力,领导有方,他所领导的乡镇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刘文本人被授予全国先进个人称号。
26.公元1991年,董村支系刘仲、刘大山,刘芳庄支系刘清山,郜沟的刘太等组织了久违的老祖陵祭拜大典,吃到了多年未有的家族团圆饭。
27.公元1991年,鲁山刘清山一人去唐河县,步行多日寻亲未果期间还查看了鲁氏家谱等资料。
28.公元1993年,已年过八旬的刘清山老人又与郜沟刘太、刘福生去唐河寻亲,未果。
29.公元1994年,已感力不从心的刘清山老人,特委托董村的刘仲、刘大山等人为主商谈家谱事宜,由于种种原因,未果。
30.公元1995年,刘清山老人不辞辛苦,专程去刘文的工作单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把此任务承担下来。刘文念起父辈的信任,同时又被其精神所感动,加上族人刘大山、刘恒龙、刘恒丰、刘建国、刘海等人的力劝,才同意担此重任。

赞(4)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远祖刘累公系:娘娘山刘氏文化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