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探讨客家刘氏族谱的编谱历史和现状

要探讨客家刘氏族谱的编谱历史和现状,首先要了解什么叫客家、客家人、客家民系和客家刘氏。
在人际交往时,必有主客之分,主人和客人是人际交往中的二部份。当中原的汉民族先民向南方辗转奔波,最后落脚在闽、粤、赣交界广阔地区时,被原来在此安家扎根的原住民视为“客人”、“外来人”,“客人”越来越多,便形成了“客家人”,进而把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的原住民融合进来,最后“反客为主”,形成独特而优秀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国南方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台湾等地族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汉族八大民系[北方、晋绥、吴越、湖湘、江右、客家、闽海、广府]之一。
客家人有史记载为六次南迁。第一次南迁在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两次派兵“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第二次是在西晋末期“永嘉之乱”、东晋“五胡乱华”时期,一部分中原居民为了避难,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朝,先是唐朝安史之乱,后是唐末黄巢起义,天灾人祸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迁。第四次是北宋南渡及南宋末时期,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庾岭,或由虔州入汀州;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向南逃亡到广东沿海的潮汕至海南岛。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大量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
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四川的客家人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第六次南迁是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和大部分太平军都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一部分客家人为避战乱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除以上六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因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了客家人。客家人是因为古代中原天灾或战乱而迁徙到南方的汉族人,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一篇艰难的逃难史,是一部迁徙的血泪史。
人口是民族、民系的载体,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无所谓民族、民系。
客家民系的形成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过程,它起于南下秦兵的安家,经晋、隋唐而至宋朝,从南宋至元末大约二百四十年间,客家民系在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基本形成,中心在闽西汀州。据有关学者估计,现在全世界约有八千万客家人,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海南、浙江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一百八十多个县(市),还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综上所述,历代从中原南迁到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的汉族人,被当地原住民称为客人,人数众多的客人组成社会群体便为客家,从民族内部分支来说,就是使用客家方言,遵循客家风俗的民族内部分支――客家民系。从姓氏学来说,客家民系是由众多的姓氏客家后裔组成的,其中就有刘氏后裔的宗支――
客家刘氏。

一、客家刘氏的形成发展和壮大
目前各姓氏可以确定为客家人的所编族谱,大多数均提到本宗支的先祖曾卜居福建宁化,甚而更具体说住在宁化石壁。因而客家人往往把入闽,甚而提到迁居石壁那一代先祖即奉为本宗支的始祖。据不完全统计,客家人有二百多个姓氏是由宁化(有的直接说石壁)播衍到海内外各地,而且自宁化播衍各地的祖先,大都被奉为始祖、一世祖或开基祖。
何谓始祖?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那位先祖即是始祖。以客家刘氏来说,一致认定祥公为客家刘氏始祖。为什么说祥公是客家刘氏的始祖?现录入《福建刘氏族谱丛书――源流与文化巻》中一段记述:入闽始祖刘祥(782-878 年),枢衡公次子,字祖云,号子先,又字图南,唐德宗建中壬戌(782 年)正月二十日丑时生,为唐时入闽刘氏始祖。先祖从河南洛阳迁居沛县,后又迁京口(今江苏镇江),唐宪宗元和十年(815 年)考中进士,授连德县令。唐文宗三年(830 年)擢升婺州刺史,唐宣宗大中一年(847 年)致仕,全家寓居于婺州金花桥(今浙江金华市),唐僖宗乾符二年(875 年)为辟黄巢之乱,以 94 岁高玲,动员全家四代百余人(包括家丁)往南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 …
入闽始祖刘祥之后裔人口多达二千万人以上,占全世界刘姓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从刘氏大始祖源明公到目前,最多的己发展到一百八十一代,最少的也发展到一百七十四代。由于祥公后裔迁徙频繁,聚族而居,大部分讲客家话方言,故又称客家刘氏。这支刘氏郡源彭城,望著中山,绩著闽粤。
客家刘氏在刘姓大家族中属于中山刘氏大宗,是中山靖王胜公和三国蜀主备公之后。刘佑平先生在《中华姓氏通史――刘姓》一书中介绍客家刘氏时写道:刘姓有一个最庞大的支系――客家刘氏。这个支系虽然不见载于任何中国正史,但却人丁兴旺,人口占今日刘姓的十之三四,而且其成员移居海外的特别多,是刘姓家族中最具有开拓精神的家族……客家刘氏自刘祥入闽肇基之后,世世代代都居住在福建宁化石壁。……在同是这本书中另一段介绍客家刘氏时,又写道:明清时期的刘氏。在人口数量上,刘姓在这个时期仍以几何级数的速度继续繁衍增长,维持其中华大姓的地位。特别是以刘祥、刘开七为其中代和近代始祖的客家刘氏,在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繁衍速度之快,人丁之众,地域分布之广,都远非刘姓其他宗派可比,大约到清朝中期,客家刘氏终于后来居上,成为整个刘氏族姓中最庞大的一支宗派。
开七公在客家刘氏族群中,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入粤始祖。开七公生子广传公,广传公生十四子,八十八孙子,三百六十六曾孙(孙、曾孙数随时间推移,发现有增多),经八百多年的繁衍发展,后裔己达千万之众,时至今天,其后裔己广泛分布在中国的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四川、云南、贵州、港澳等地和南洋诸国、欧美等世界各国,成为世界刘氏最重要、最庞大、最具开拓精神的族群。
刘佑平先生在《中华姓氏通史――刘姓》中,根据台湾谱、江西中华谱、瑞金谱、湖南板桥谱、广西谱,列出客家刘氏自始祖祥公至客家刘氏入粤始祖开七公的世系表:[本文增删了一些具体内容]
1 世/祥公:妣张氏 生子天锡 天瑞 天明 天成→ 2 世/天锡公:妣李氏生子刘洵 刘沐 刘招→ 3 世/沐公:妣陈氏 生子龙图 凤图 河图 书图→ 4 世/龙图公:妣黄氏 生子刘任 刘琦 刘修→ 5 世/任公:妣程氏生子若还 若连→ 6 世/若还公:妣罗氏 生子参赞 参丈 参常→ 7 世/参常公:妣谢氏 生子德洪 德量 德广 德权→ 8 世/德洪公:妣张氏 生子昌桂 显荣 月清→ 9 世/月清公:妣华氏 生子刘柏 刘梅 刘松→10 世/ 梅公:妣王氏 生子富山 富寿 富图 富荣→ 1 1 世/富山公:妣徐
氏 生子国泰 福高 春田→ 12 世/福高公:妣安氏 生子文平 文尉→13 世/文平公:妣窦氏 生子刘瓒→14 世/瓒公:妣廖氏 生子源远 芳远 深远→ 15 世/源远公:妣郭氏 生子刘诏→16 世/诏公:妣张氏 生子宗臣 宗相 宗卿→ 17 世/宗臣公:妣吴 郑氏 生子贵盛 贵和 贵美贵顺 贵安 贵乐 贵昌 贵隆→ 18 世/贵盛公:妣赵氏 生子刘龙 刘虎 刘凤 刘凰→ 19 世/龙公:妣谢 李 陈氏 生子开一 开二 开三 开四 开五 开六 开七 开八 开九→ 20 世/开七公:妣黄 龚氏 生子广传→ 21 世/广传公……
列表祥公下传至开七公,仅是反映入粤始祖开七公宗支世系宗脉传承。众所周知客家刘氏开七公宗支是世界刘氏最庞大的宗支,但不是客家刘氏唯一的宗支。提及客家刘氏往往只认可开七公宗支,而忽略其他众多的客家刘氏宗支,是不全面、不公平的。自客家刘氏始祖祥公下传至开七公共 20 代,每下传一代都有众多的分宗支,如祥公生四子天锡、天瑞、天成、天明,若仅录入天锡公下传宗支为客家刘氏,而把天瑞公、天成公、天明公下传宗支不计入客家刘氏,是有失公允。其实天瑞公下传宗支在湖南省平江、桂阳、攸县、临武、江西省永丰、兴国等地,天成公下传宗支在福建省大田、尤溪、德化、永春、连江、漳平、浙江省温州等地,天明公的下传宗支在湖南省宁远县。还有如月清公下传宗支,不能只认梅公下传宗支,还有柏公下传宗支在江西省南康,富山公下传宗支不能只认福高公宗支,还应认可国泰公下传宗支在湖南省隆回,春田公下传宗支在江西省萍乡、永丰。瓒公下传宗支不能只认源远公下传宗支,还有芳远公下传宗支在湖南怀化、平江等地,深远公下传宗支在湖南长沙等地。
龙公下传宗支不能只认开七公宗支,还有开一、开二、开三、开四、开五、开六、开八、开九公宗支。客家刘氏始祖祥公下传宗支何止十支、八支,祥公下传宗支如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因此,应全面、平等对待客家刘氏各地繁衍的大小宗支,才是真正的敬祖睦族。
客家刘氏广大后裔英才荟萃,在中国正史中留下许多可歌可敬的贤臣大家。如天成公后裔:
刘煇(辉)(1030-1065),字廷光,赐公之子,状元
天牧(1046-1124),字爱甫,辉公长子,进士
刘浩(1085-1170),字元顺,天牧公之子,进士
刘昱(1104-1161 年),字汝丽,浩公长子,进士
刘章(1124-1226),字子文,谥文清,浩公三子,状元
刘恭(1125-1193),字本敬,昱公次子,进士
天瑞公后裔有宋朝刘沆、明朝刘定之、清朝刘绎。
天锡公后裔有南宋柏公(涣 凝之)、柏公之子刘恕(受资治通鉴主编司马光特邀而任副主编)、柏公之孙羲仲,祖孙三代所撰文稿,入选《四库全书――三刘家集》。
客家刘氏无愧为世界刘氏最庞大的宗支,客家刘氏从古至今英才辈出,对客家刘氏的形成、发展和现状应深入细致考研,作全面评价。

二、客家刘氏族谱的编谱历史和现状
客家刘氏先祖经千年的流离与失落,动荡与变迁,但认祖寻根,代代薪火相传。编修族谱,世代承袭,从未敢断。自沐公于天福二年丁酉岁(937 年)首修客家刘氏族谱起算,后续族谱代代相传,如月清公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刘文参、刘珩璐、刘统升、刘武英、刘连城均于明朝年间增修族谱,延至清朝刘墉、刘云仙、刘展程均增修或集注族谱,而至近代增修、集注族谱者更是遍地开花,数不胜数。但所有的客家刘氏族谱在溯源寻根时,都非常一致承认先祖迁移轨迹:始于陶唐、显于三代、著于春秋、盛于汉室、派衍中山、望著涿郡、蜚声闽峤。
客家刘氏的先祖是南迁的汉人,客家刘氏的历史是一部迁移史、逃难史。
逃难的家族血统、流浪的山民背景、没有受过正规培训的写手,再加上时间、环境、经济各种条件的限制,因此写出了成千上万本良莠不一的族谱,向来就是历史学家、谱牒专家的贬损对象。但客家刘氏后裔精英怀着敬祖睦族之心,排除各种不利条件,认真书写本宗支的历史,录制本宗支的族谱。许多宗支代接代,从不间断续写本宗支族谱。
《福建刘氏族谱丛书――源流与文化巻》记述客家刘氏发源地宁化《彭城刘氏族谱》的编修历程:始编于后唐天复二年(公元 902 年),由入闽始祖刘祥之次孙状元刘沐所编。后经刘沐的七代孙刘月清重修于北宋元丰二年(1 079年)。北宋末建炎四年(公元 1130 年)又经合族重修一次,主修人为翰林院编撰刘思祥。第四次修撰为南宋光宗绍熙五年二月(公元 1194 年)。到了明朝,各地刘氏均有编宗谱、房谱和家谱,较有名而且到现在还能见到的族谱是上杭县白砂白莲塘族谱(藏本尚存于上海图书馆)。到了清朝,闽西各地刘姓宗支均有修谱之传统。较之有名的为清道光十六年九月(公元 1836 年丙申岁)由祥公之子天瑞公后裔状元刘绎主修的《敦睦堂合修宗谱》。
资料显示《敦睦堂》是福建汀州《刘氏家庙》的堂号。汀州《刘氏家庙》位于福建省长汀县汀州城内东门街劳动巷 7 号。前身为客家刘氏始祖祥公的七世孙参常公所建,始建于北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 992 年),距今 1024 年,初祀昭烈帝次子鲁王永公及入闽客家刘氏始祖祥公,祠命名为《鲁王府》、《汉王庙》,元朝时被毁,明永乐年间(公元 1405 年)经合族重建,改名《刘氏家庙》、称《祥公祠》,堂号为《敦睦堂》。
再说刘绎是江西永丰人,是清道光 15 年[1835 年]一甲一名进士[状元]。
从刘绎给朝庭[奏表]中所述,证明他是奉圣旨修族谱,他把所编族谱随[奏表]一同[拜进]朝庭,皇帝于道光十七年还下了‘谱诏’:“勅两江总督陶澍考较刘氏所撰家谱”。“皇帝勅谕文武群臣所传家谱命由两江总督陶澍考其祖宗之渊源明厥世次之昭穆”。所以此客家刘氏族谱己送交清朝中央政府,可能现在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一千多万件清朝档案中,有此族谱存档 。
上述客家刘氏发源地所编族谱,说明客家刘氏后裔编写族谱前后有继,从未中断。居住在湖南省临澧佘市桥的巨汉公裔孙于清光绪癸巳年[1893 年]
三月三修族谱中所载世系表,就是刘绎奉圣旨所修族谱的世系表,皆世系表把祥公编在 129 世。再说客家刘氏各地宗支,编写本宗支族谱同样是代代相传。
如:
天成公宗支的黄历《刘氏族谱》,首修于宋绍兴三十年(1160 年),宋庆元元年(1195 年)、明永乐八年(1410 年)、清雍正四年(1726 年)、道光二十八年(1848 年)、宣统三年(1911 年)、2000 年重修七次。再如小陶团结《刘氏族谱》,始修于宋至和元年(1054 年),至南宋庆元年间,先后修了四次,从清朝康熙起至乾隆、嘉庆、咸丰、光绪年间先后修了六次,1943 年、1996年又重修。大田县聚贤里下溪口《刘氏宗谱》世系表,明确自源明公下延至祥公为 125 世。状元刘章、刘同升均参予编修族谱。
还有江西萍北秋江客家刘氏春四[田]公的宗支,明嘉庆九年(1804 年)创立族谱,同治六年(1867 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1940 年、1995年多次重修,所录世系表与刘绎代表《敦睦堂》所修世系表相同,均把祥公排在 129 世祖。
福建省政和县铁山刘氏宗支是入粤始祖开七公之孙巨渊公之后裔。其宗支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十月修撰名为《金盛刘氏世传家宝》族谱,现存乾隆四十九(1784 年)十月从江西宁州本抄录修辑族谱,录入开七公下延共 21 世全体裔孙。

在江西省万安、兴国、赣县,有广传公之子巨源、巨湶、巨渊、巨海、巨浪、巨波、巨江、巨河、巨浩公的后裔,祖辈在兴国县建立《龙兴祠》,在赣县田村镇龙头村建立《广传公祠》,从后晋至 1948 年共八次编修族谱,即后晋天福二年(937 年)由沐公第一次创修,宋神宗二年(1079 年)月清公二修,宋隆兴元年(1163 年)瓒公三修,明万历三年(1575 年)四修,清咸丰十一年(1861 年)五修,光绪八年(1882 年)六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七修,1948 年八修,其世系各代所列先祖与广东省兴宁《刘氏族谱》基本一致。
广东省兴宁市刘选仁宗长于 2014 年编撰出版《客家刘氏宗谱》。谱中写道:
以始祖源明公顺延而至开七公,有排第 150 世、或第 146 世、或第 136 世、或第 135 世、或第 134 世、或第 131 世祖等等多种不同的世系表排法。……但客家刘氏先祖的迁移轨迹,族谱中的记载永远不会错,至于多了少了几代,那是前辈在编写族谱时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知识水平等编写,且己由广大裔孙所接受。……客家刘氏先祖的迁移轨迹记载,也没有因族谱记载代数不同而招致昭穆混乱。
客家刘氏族谱的现状,正如刘选仁宗长上述总结一样。由于超级庞大的族群,由于居住在五湖四海,由于社会变动、地域广阔、信息闭塞等等条件所牵制,客家刘氏族谱确实存在许多不足和遗憾。

三、客家刘氏族谱考研中存在某些代解之谜
客家刘氏的先祖饱经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迁徙的过程充满血泪和辛酸,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创造了奇迹,成为世界刘氏最庞大的宗支族群。客家刘氏族谱在书写二千多万后裔的族群历史,其内容丰富,其工程艰巨,其历程漫长,其涉及范围宽广,但其史料之匮乏,并不是某一代人可以轻松完成,因此必须从深刻透彻剖析记录族群历史的族谱中,找出及纠正被误读、误解、误写的宗族历史,还原宗族发展的历史本来面目,让广大后裔了解本宗族的历史真相。
这里就说一点还原客家刘氏历史真相的事。众所周知,客家刘氏中有一个以开七公为始祖的最庞大的宗支,开七公生子广传公,八百多年来,族谱中都基本一致录入广传公出生于福建省古汀州府宁化县,原名刘并[弁],有生母和继母两个母亲,进士出身,曾任职江西省瑞金县令,但其“登进士第”的时间有的说是宋朝的端平二年乙未岁(1235 年),有的说是元朝的延佑二年(1315年),族谱中有关广传公“登进士第”的记录谁对谁错?
随着时代前进到现在的信息化时代,查找历史资料平台广泛、渠道丰富,只要方法正确,认真搜索相关历史资料并不困难。只要查找端平二年(1235年)和延佑二年(1315 年)的进士榜,就可以发现只有端平二年的进士榜可以找到福建宁化“登进士榜”的刘并。再查宁化县志,明朝《永乐大典》里录入的《临汀志》,再查自《临汀志》后,全国性及福建省各朝代的正史、地方志均有录入刘并的小传,虽内容繁简有别,但内容基本相同。刘并是不是广传公的原名?为什么有的族谱录入广传公的原名刘弁?此刘弁与彼刘并是族谱还是历代正史、地方志把广传公的原名录错了?今后广传公原名是不是该有统一的称谓了?
若族谱中把广传公的原名录为刘弁,正确与否还可以商榷。问题在于某些有关广传公的著述和族谱中,不能遵循历史考证的实事求是原则,把正史或地方志或专著中有关刘并的传略一字不漏照抄过来,却毫无根据就把名字刘并改成刘弁,作为广传公的传略出示读者,如此不忠于原著的举证作风,愧对广传公千古英名,如此的移花接木、任意篡改原著的作风,是不是应改之?
广传公是名留青史的名宦,有关广传公之谜并没有完全揭开。如广传公的祖源,江西宁都安福《刘氏统修大成谱源流支派序》载:六府君十六传至广传公……,此广传公的十六世先祖名讳与客家刘氏的世系表中各代先祖名讳为什么不同?广东省从化市温泉镇宣星村开基始祖广传公自江苏入江西,越五岭入广东南雄珠玑巷,再迁广州高第街,复迁从化宣坑开基立业,此广传公的迁居路线与彼客家刘氏广传公的任职仕途为什么不同?再说广传公之第十五子是否真实存在?若是真实存在,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见认祖归宗?广传公曾任广东省惠州府学正,倡建《海丰刘氏家塾》的历史史证何在?近日得接广东省刘氏联谊会领导转来一份有关广传公墓葬资料,资料是根据《苍梧夏郢刘氏宗谱》、《广东封开江口刘氏宗谱》提供的历史资料综述:当宋朝末被元兵困迫,太公与杨氏尽忠节而死,当时有四子随侍,葬瑞金县三角塘,四子即逃离到肇庆府封开县栖身。……自葬后七年兵争平息,四子往现瑞金县三角塘用小棺材迁父母骸骨回广东封开县,卜葬文德乡四科口埠对面上律村河口山正岭脚小坪中央…….现由广西梧州市刘氏联谊会倡修广传公墓。广传公骨骸迁葬封开县江口镇上律村此信息还是第一次向广大后裔公开,是不是应认真考研之?
因为客家刘氏是刘姓中最庞大的宗支,历史原因造成其族谱中从来就没有统一的世系表,此中之疑己困扰了多代编谱者。尤其是裔孙己达千万之众的入粤始祖开七公宗支,其后裔中的精英心情尤为迫切。资料记载自 1920 年广东省大埔县刘国翔在《重修族谱记》中,质疑世系表中福高公、文平公是错接宗支起,呼吁重订客家刘氏世系表就没有间断。近年广东省刘联会召开过三届汉文化研究会,其中就有一项重点内容是重订客家刘氏族谱世系表。认真拜读各位谱牒专家的重订建议和意见, 均质疑把开七公排在 146 世的世系表,有误、错接《福建五忠刘氏》刘韐、子翚世系之疑,应依此删除或三、四、五代。

但该不该删呢?
从刘庆春先生所著《刘广传传奇》一书中可知:把开七公排在 146 世的世系表明朝就为广大裔孙编谱启用,从江西萍北秋江刘氏族谱世系表和刘绎奉圣旨所编族谱世系表中,可以发现把开七公排在 146 世并不是清朝的刘墉、刘展程所首创。只能说刘墉、刘展程为开七公排在 146 世的世系表的各代先祖添加了“集注”。此添加的“集注”内容真实性、恰当否可以通过考证辨清真假,以去伪存真使世系表臻趋完整和可靠。 若以福高公作“错接宗支”为由,连下删除三或四或五代,可能此中不知有多少客家刘氏宗支被排除出客家刘氏。如己知的湖南桂阳、临武、嘉禾的深远公、湖南长沙的芳远公等宗支,这些原本是客家刘氏宗支便不明不白被排除出客家刘氏。从尊重宗支繁衍历史和面对宗支繁衍现实考虑,删除福高公以下三或四或五代的观点、举证到大力举荐编谱应用,这是不是正确的做法?
历史学家的工作是在还原历史,客家刘氏谱牒的考证目的是在还原客家刘氏宗族的历史。但要百分之一百还原千年以来的逃难、迁徙的客家刘氏血泪史,谈何容易。所以说误读误解客家刘氏历史中发生的事件,甚而把颠倒混淆的内容录入世系表中也不足为怪。编谱者面对客家刘氏千年来的错综复杂、纷纭繁乱逃荒、避乱的历史,世系表中一些与客家刘氏历史不符的偏见和悖谬之“集注”条文,真的给考研者留下诸多疑案和迷踪,这些都要考量着后来编谱者的知识水平和判断能力。
编写代代以血缘承袭的客家刘氏族谱世系表,是有志于编写客家刘氏族谱的谱牒专家的永远追求。随着速度快、范围广、可检索、可复制的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到来,国内国外、现代古代海量的信息资料送到广大谱牒专家、编谱者的面前,任从取舍收集、取证甄别,为防止误读、误解、误判、误导编写客家刘氏族谱,提供了翔实的宗族历史和现实资料,相信谱牒专家、编谱者一定会利用信息时代的大好时机,为客家刘氏编写出高质量的族谱。
――网上发表此文署名:广东省 揭西县 刘云月

《溯源拾贝》

赞(1)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探讨客家刘氏族谱的编谱历史和现状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