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是谁安排备公当皇叔

一、皇叔的由来
古代,明朝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安排备公当了皇叔。请看《三国演义》第 20 回中的一段:
“次日,献帝设朝,操表奏玄德军功,引玄德见帝。玄德具朝服拜于丹墀。帝宣上殿,问曰:“卿祖何人?”玄德奏曰:“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 帝教取宗族世谱检看,令宗正卿宣读曰:“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
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
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帝大喜,请入偏殿叙叔侄之礼。帝暗思:“曹操弄权,国事都不由朕主,今得此英雄之叔,朕有助矣!”遂拜玄德为左将军、宜城亭侯。
设宴款待毕,玄德谢恩出朝。自此人皆称为刘皇叔。”罗贯中巧妙的安排让备公当了“皇叔”。他如此这般的目的,就是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主线服务——尊刘抑曹。因为备公成了“刘皇叔”,可以极大地强化备公乃汉室正统的观念,使备公在以后的三国争霸的演义中处在一个比较有利的地位。
罗贯中写的是历史小说,虚实结合展开跌宕起复故事情节,但作为备公的后裔,就有必要还原备公是不是汉献帝的“皇叔”的历史事实。先说汉朝那个“宗正卿”与“皇族世谱”:汉高祖邦公七年,汉朝廷开始设立九卿一级的机构“宗正府”。宗正府的首脑“宗正”一官的职责之一,就是记录皇室世系、编修皇家玉牒、每年修一次《诸王世谱》,西、东汉共四百多年,刘姓的谱牒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谱牒。凡是皇族成员,都统一由国家登记在册,其传递世系,昭穆亲疏,一目了然。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换朝易帜。刘姓的谱牒大都毁于战火,藏于宫中的玉牒不知去向,从此汉家刘氏皇谱玉牒没有了。
但班固所著《汉书》及南朝刘宋时期范晔所著《后汉书》,对大汉皇族世系的记载是清晰完整的,而备公先祖贞公因献祭金不合格被削去爵位,此后不属皇族,书中没有记载备公的世系传承。但汉献帝的世系却详细记录为:
1/汉景帝启公→2/长沙定王发公→3/舂陵侯买公→4/郁林太守外公→5/巨鹿都尉回公→6/南顿县令钦公→7/光武帝秀公→8/汉明帝庄公→9/汉章帝炟公→10/汉和帝肇公→11/汉殇帝隆公、汉安帝祜公→12/汉顺帝保公、汉桓帝志公→13/汉冲帝炳公、汉质帝缵公、汉灵帝宏公 14/→汉少帝辩公、汉献帝协公→……
相信罗贯中是知道《汉书》、《后汉书》中有汉献帝的世系,为什么他不写进书里?反而让宗正卿宣读《汉书》、《后汉书》中完全没有的备公世系呢?并且还为世系表中各代先祖“加冠进爵”叫什么“侯”。罗贯中这样匠心独俱张罗的目的,无非是想借宗正卿之口证实备公是皇家之人,让汉献帝认“皇叔”有事实和依据。罗贯中如此写法也非常符合汉献帝当时的处景和想法:综合了三股势力的曹操,已经使得大汉江山摇摇欲坠了,他日思夜想会有另外一股既可以信任,又有一定能力的新势力的崛起。刚好备公是同宗可以信任,那么我给他一个响亮的名号—“皇叔”,让其发展壮大,也许能助我一臂之力。此中还有国舅董承从中摄合,他本是汉献帝妃嫔董贵人之父,也是东汉末年最后一个失势外戚,在还没有查清楚刘备跟汉献帝亲属关系的时候,站出来承认刘备的宗族身份,可见认备公为皇叔也是董承的主意,其目的也是为了除掉曹操。
罗贯中这样写也有他的依据的。《三国演义》中的汉献帝认备公为“皇叔”描述,其实是参考了元朝末期的《三国志平话》,《平话》约成书于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比《演义》约早 30-50 年的样子。该书的原本在国内已散佚无存,而在日本内阁文库(江户时代幕府藏书)收藏有原本以及在天理图书馆收藏有流传本。在《三国志平话》中如此写道,汉献帝看见备公长得非常像自己的先祖汉景帝启公,所以问备公的祖宗情况。备公答:本祖十六代孙,中山靖王之后,先君汉灵帝,因十常侍弄权,落于百姓之家。汉献帝大惊,让掌管宗族的官员检查宗族家谱。正在检查过程中,国舅董承对汉献帝说,刘备真的是汉室宗亲。汉献帝随即加封备公为左将军汉皇叔。在《三国志》刘备之十三中写道:在刘备出击袁术之前,汉献帝的老丈人董承带着汉献帝用衣带书写的密诏,找到刘备密谋诛杀曹操,就是一明证。
可以说备公这个“皇叔”是汉献帝自己认的,是汉献帝加封的。而宗正卿所宣读的族谱世系也是罗贯中找来的,借宗正卿之口宣读,以此证实备公皇室后裔身份。为什么如此推理呢?因为宗正卿所宣读的备公的世系表,在明朝巳广为备公后裔宗支编谱应用。备公世系:
1/汉孝景帝启公→2/中山靖王胜公→3/陆城亭侯贞公→4/沛侯昂公→5/漳侯禄公→6/沂水侯恋公→7/钦阳侯英公→8/安国侯建公→9/广陵侯哀公→10/胶水侯宪公→11/祖邑侯舒公→12/祁阳侯谊公→13/原泽侯必公→14/颍川侯达公→15/丰灵侯不疑公→16/济川侯惠公→17/东郡范令雄公→18/弘公→19 备公→……
此备公世系在明朝嘉靖 13 年[1534 年]统升武英谱、宁化老谱就是应用此世系表编备公次子永公下传客家刘氏族谱。[注:与上表对比是少了颖川侯达公一代]。明朝嘉靖 13 年[1534 年]南京吏部尚书刘文参所编族谱同样采用上述世系表,并写道:幸今族中平县刘士祯者并兴宁刀潭村刘禹寿人详悉祖脉之分派合各处而居未得聚集而议予等久怀祖宗之衍派……,
再说备公长子禅公之子瓒公下传巨容、汾公住湖北监利铁船沟、江西安福前溪宗支,其世系是:
启→胜→贞→昂→禄→恋→英→建→哀→宪→舒→谊→必→达→不疑→惠→雄→弘→备→禅→瓒→豪→和→满→春→朝信→景→实→芳→吉→以正→建→基→令子→褒→昭→节→世仲→勉→国祯→逵 →藏器→知巳→丰→谦→菁→九思→巨容→汾→……
湖南辰溪、怀化、湘中刘氏八修通谱禅公之子琮公下传世系:
启→胜→贞→昂→禄→恋→英→建→哀华→宪→舒→谊→必→不疑→惠→雄→弘→备→禅→琮→替→琨→卫辰→翔→湛之→道琨→德→乘→尉→显→悼→臻→怀炫→林甫→正会→道祥→齐贤→廷右→藏器→知柔→从秩→龙→晏→悟→禹锡→西楚→贻→驹→器→若宪→景龙→先英→玉升→吉蕴→绍安→誉→……
湖北监利禅公之子谌公宗支世系:
启→胜→贞→昂→禄→恋→英→建→哀华→宪→舒→谊→必→不疑→惠→雄→弘→备→禅→谌→和→……
备公三子理公下传四川江津满嘴祠宗支世系:
启→胜→贞→昂→禄→恋→英→建→哀→宪→舒→谊→必→达→不疑→惠→雄→弘→备→理→善→铭→圭→高唐→烔→皋→载→锡畴→树勋→子江→采芹→在明→鸿藻→璠→文治→为邦→安仁→……
上列备公之子禅、永、理公下传宗支,应用完全相同的世系表编族谱,处在同朝代的罗贯中一定参阅过上述刘氏族谱世系,为写《三国演义》的需要,利用备公后裔族谱世系巧安排备公当了“刘皇叔”。成都三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沈伯俊说,《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宽仁爱民,深得人心,同时身为“皇叔”,血统高贵。但沈伯俊在仔细比较了历史资料后发现,原来刘备和汉献帝的世系关系并非“叔侄”。 估计还是罗贯中在写作时为了烘托刘备厚德而杜撰的。
还有元朝时,给《资治通鉴》作注的胡三省就说过:刘备“自祖父以上,世系不可考”。 《三国志·先主传》说:刘备,字玄德,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胜之子刘贞,在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 117 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因为酎金案失去了侯位。刘备的祖父刘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县令。
父亲名叫刘弘。至此,备公是不是“皇叔”?没历史史证。
陈寿在《三国志》中写道:“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于下邳,生擒布。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和《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不同,陈寿根本没有提到汉献帝和刘备之间的会面,更不用说什么“叙叔侄之礼”,自然也就不会有“刘皇叔”这个称呼。
罗贯中为了写好《三国演义》,《汉书》、《后汉书》中真实的汉献帝的皇家玉牒世系,他却秘而不宣,为什么反而公布从备公后裔族谱中得来的备公世系?因为世系表中备公是汉景帝第十八代孙,而汉献帝乃汉景帝之后的第十九个大汉皇帝,也不管你相邻的两任皇帝之间是不是父子关系,还是兄弟关系,甚至会有侄子皇帝驾崩,叔叔继任。小说家就想当然地认为汉献帝是汉景帝的第十九代孙,应叫汉景帝十八世孙备公为皇叔了,让宗正卿八儿正经宣读,让汉献帝与他的老丈人董承合演了认备公为“皇叔”的好戏。谁料到,古时罗贯中设计的好戏演到现在,那些谱牒考证专家学者,却千方百计搜集资料,要把备公“转正”为汉献帝的真“皇叔”。谱牒专家学者为备公“转正”当“皇叔”的理由有:
一、从汉景帝到备公繁衍 19 代的平均“代距”不符合中华人种的繁衍规律,有的说该“代距”不符合人类生育繁衍规律。
二、考研者发现湖南三文五吉和五忠堂宗支的族谱中,记载宪公还有一妾路氏生子雄,若在备公的世系表中,删去宪公以下的舒公至惠公共六代后,成了宪公生雄公,备公恰恰好是汉献帝的“皇叔”辈。如此一改世系,天下可真有如此的巧合,既符合人类生育规律,又让备公名正言顺“转正”当“皇叔”了。
什么叫中华人种繁衍规律、什么叫人类生育繁衍规律?这个名词能找到公认的答案吗?何况规律是谁所定?规律内容是什么?谱牒专家学者算一算某时段先祖的平均代距,就大言不惭说是什么规律,太自夸了。
人类的繁衍平均“代距”可能与历史学、社会学、统计学、人口学、婚姻生育制度等诸多学科有关。举汉朝时段吧:秦末全国人口 1300 万,经西汉皇朝增至 6000 万,西汉末经战争、天灾人祸剩下 2100 万,经东汉增至 5700 万,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西东两汉朝一共才四百多年,这个时段人口骤然增减变化原因规律是什么? 西汉皇室从煓公一人之身,经邦公建汉传国 425 年(西汉 214 年,王莾篡位 15 年,东汉 196 年),繁衍出一百多万的最庞大的皇族。
至西汉末年,刘姓皇族皇帝传了 10 代人,建了 30 多个王国,400 多个侯国,享受免税等特权的皇族,经二百多年繁衍增至 10 万人,汉朝第四代皇帝汉武帝的堂兄弟多达几百人,其弟胜公一人就有 120 个儿子。至东汉末年皇族传了16 代,有些兄终弟及,所以出了 28 位皇帝,皇族人口以几何基数递增至百万人,其中有多少谜须解开?能用千年或以上时段的平均“代距”来套套吗?
对此,我在《粤东客家刘氏族谱刍议之二》、《初识父子两代的平均岁距》中,曾作了一些浅述,这里不多谈了。
就说汉景帝下传十四大房裔孙繁衍吧:[仅谈有关的三大房]
1/汉武帝彻公生于公元前 157 年,巳繁衍至第 8 代汉宣帝孺子婴生于公元 4 年,其平均代距是:157+4=161÷7=23 岁,其第 7 代汉平帝衎公生于公元前 9 年。
2/东汉光武帝秀公是彻公之兄弟长沙定王发公的后裔,其生于公元前6 年,是发公的第 6 代。发公生年未详,但公元前 155 年其父汉景帝封他为《长沙定王》,汉献帝生于公元 181 年,发公至汉献帝 13 代平均“代距”是:155+181=336÷12=28 岁。(发公封王为起算点)
3/备公是发公的兄弟中山靖王胜公的后裔,胜公生了一百二十个儿子,巳记录名字在案的有二十一个。正史记录胜公生于公元前 165 年,备公生于公元 162 年,按族谱世系表计算,胜公至备公 17 代的 “代距”是:
165+162=327÷16=20.4 岁。若按宪公生雄公,便是胜公至备公 12 代,平均代距是:165+162=327÷11=29.7 岁。
对比汉武帝、发公、胜公三大房,提出几个问题供思考:
1/发公至汉献帝平均“代距”28 岁,在西汉时段,光武帝秀公是汉平帝衎公的叔辈,出生比衎公晚三年,说明在西汉时期发公宗支比汉武帝彻公宗支繁衍足足慢了一代人。
2/可以去推理一下,发公平均代距 28 岁,汉武帝彻公平均代距 23岁,发公比彻公繁衍慢了一代,西东两汉皇族代距 23.6 岁,能生一百二十个儿子的胜公,其宗支比亲兄弟彻公、发公宗支繁衍速度可能会更快还是慢?难道胜公至备公的平均“代距”比发公的 28 岁还要多至 29.7 岁?
3/汉朝属古代“短寿时期”,平均寿命 20 岁,所以朝庭鼓励早婚多婚快生多生。早婚由王室带头再在民间兴起,像汉桓帝十六岁结婚,汉灵帝十五岁结婚,汉昭帝八岁结婚,他娶的皇后六岁。邦公于七年(前200年)下令,“民产子,复勿事二岁。”东汉元和二年(91 年),汉章帝又重申了这一政策。
所谓“勿事二岁”主要是免除生子家庭父亲的二年徭役。胜公后裔因贞公“酎金案”贬为民后“穷”得娶不到老婆,还是“傻”到不了解生一个儿子可以免二年徭役的繁重负担,还是敢不执行自巳皇族婚育策而晚婚晚育了?备公宗支世系表真的假了吗?难道说备公是汉献帝自巳认的、加封的“皇叔”,没有依据吗?
有一句古话:成亦(萧)何,败亦(萧)何。“刘皇叔”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给备公封的皇叔,《三国演义》之外的史志中,那里还可以找到备公是“刘皇叔”的记载?但也是他罗贯中给备公后裔留下的谜。考研者承认罗贯中给备公的皇叔桂冠,却不承认罗贯中找来的备公的世系表,如之奈何?至于备公所生三子禅、永、理公下传宗支的世系表均一致认定的繁衍世系概不承认,考研者执意要以外宗支的世系表为标准,一笔删除舒公至惠公六代先祖芳名,让备公“转正”当“皇叔”,此事干得比明朝罗贯中还“漂亮”。

二、乱谱改世系
当写成《皇叔的由来》后,就着手找湖南那本有关三文五吉宗支的族谱,当认真拜读此谱有关为备公“转正”当皇叔的相关内容,经长时间寻找,请湖南、江西等地宗亲协助寻找,均未寻获。仅在网上寻得十年前有关资料,现将有关部份资料录于下:
湖南省溆浦刘仁亮主编的《中华刘氏总谱》原谱原文摘录
(考究和查证刘备公为 89 世祖依据的刘氏族谱资料〖图片〗详介)
文/刘―― 编辑/刘――
2006-6-25
由于考究和查证刘备公为 89 世祖依据的族谱资料扫描件的文字看不清楚,现再原文辑录:
第一篇:湖南省溆浦刘仁亮主编的《中华刘氏总谱》封面。公元一九九九年元月首刊下本(全族直脉祖先)。
第二篇:刘建(英公长子),……(详情在上页)。
左氏,生于西汉平帝元始三年癸亥(注:公元 3 年),殁于东汉光武建(武)元妣年乙酉(注:公元 25 年),封夫人。殁于东汉永平二年已未(公元 59 年),寿五十七岁。
生子一:刘哀。
二妣 生殁未详。夫妇均葬东贞新山凤形。生子二:刘演字文向,妣杨氏陈氏;刘秀字文叔,妣马氏黄氏。此公一脉至东汉献帝。
刘哀(建公长子),字庆,号宫,生于东汉光武建(武)元年乙酉岁(注:公元 25 年),建武十九年癸卯(注:公元 43 年),封广阳侯。殁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乙亥岁(注:公元 75 年),寿五十一岁,妣梁氏,生于东汉光武建武三年丁亥岁(注:公元 27 年),殁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壬申岁(注:公元 72 年),寿四十五岁,夫妇俱葬祁山。生子二:刘宪、刘思妣洪氏。
刘宪(哀公长子),字德广,生于东汉光武建武二十八年壬子岁(注:公元 52 年),封胶水侯。殁于和帝永元十二年庚子岁(注:公元 100 年),寿四十八岁。
妣彭氏,生殁未详。夫妇同葬祁山。生四子:刘化妣宗氏、刘和妣温氏、刘益妣李氏、刘舒。
妣路氏,生殁未详。葬同夫山。生子一:刘雄。
刘舒(宪公四子),字启,生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岁(年)乙亥(注:公元 75 年),封祖邑侯。殁于章帝章和二年戊子,寿六十二岁,(录者按:该谱殁年记错,刘舒出生年为公元75 年,寿 62 岁,75+62=137,刘舒应殁于公元 137 年才对,查公元 137 年为东汉顺帝永和二年丁丑,即刘舒的殁年应修改为:“殁于东汉顺帝永和二年丁丑(公元137 年)。”
(其他族谱由刘雄起至刘宏止算总序世)。
第三篇:

宋氏,生殁未详。夫妇同葬祈山。生子四:刘谊、刘议、刘读、刘讲。
刘谊(舒公长子),字仁,封祁阳侯,生于和帝元兴元年(公元 105 年)乙巳。殁于延熹六年癸卯(注:公元 163 年),寿五十八岁。

李氏,生殁未详,夫妇同葬祈山。生子五:刘用、刘必、刘良、刘布、刘锋。刘必(谊公次子),字忠,生于东汉建康元年甲申(注:公元 144 年),延熹五年壬寅(注:公元 162 年)封原泽侯,殁于东汉献帝建安元年丙子(注:公元 196 年),寿五十二岁。

穆氏,生殁未详,夫妇同葬祁山。生子二:显达、不疑。
不疑(必公次子),字恕,生于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庚午岁(注:公元 190 年),殁未详。建安十五年(注:庚寅(公元 210 年)封丰灵侯。

钱氏,生殁未详,夫妇合葬顺天府东城下。生子四:刘济、刘惠、刘凤、刘云。
刘惠(疑公次子),字涟,生于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乙未(注:公元 215 年),殁未详,后封济川侯。

鲍氏,生殁未详,夫妇同葬锦州。生子一:刘雄。
第四篇:刘雄(惠公之子),生于东汉章帝建初八年癸未(注:公元 83 年),官东郡范令。
殁于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壬午(注:公元 142 年),寿六十岁,葬楚南境上马陵 道。

吴氏,生殁未详。生子一:刘宏妣张氏林氏。
二妣 黄氏,生殁未详。二妣俱葬顺天府涿州。生子三:刘因、刘曾、刘光。
刘宏(雄公长子),生于东汉安帝永宁元年庚申(注:公元 120 年),殁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戊申(注:公元 168 年),寿四十九岁。


林氏,生殁未详。夫妇同葬涿州范阳落伽山。生子一:刘备。
张氏,生殁未详。葬同林氏。
刘备(宏公之子),字玄德,生于东汉桓帝延熹三年庚子(注:公元 160 年),殁于三国昭烈帝章武三年癸卯(注:公元 223 年)四月二十四日,寿六十四岁,葬四川成都惠陵官衙府万花亭铁墓,绘图乾山巽向。今四川成都华阳县西南。

吴氏,生于东汉桓帝廷熹元年戊戌(注:公元 158 年),殁于东汉献帝建安八年癸未(注:公元 203 年),寿四十六岁。葬四川成都南陵。生子一:刘永字延年妣包氏。
录者按:该谱吴氏的殁年记错,公元 203 年殁,那么刘永何年月日出生?刘永是刘备次子,长子刘禅出生于东汉献帝建安十二年丁亥公元 207 年,那有次子比长子先出生的道理,这是明显的记错。特此说明。
二妣 甘氏,生于东汉桓帝延熹九年丙午(注:公元 166 年),寿四十二岁,殁于建安十二年丁亥(注:公元 207 年),葬四川燕州府后花园。生子一:刘理。
三妣 糜氏,生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戊申(注:公元 168 年),殁于三国禅帝建兴二年甲辰(注:公元 224 年),寿五十七岁,葬湖北安陆府当阳县长坂坡。生子一:刘禅。

孙氏,生殁未详。葬四川军山。
下面为《考究和查证刘备公为 89 世祖依据》摘录:
据溆浦《中华刘氏总谱》记载:宪公娶二妣,生五子。妣彭氏生四子:化、和、益、舒。二妣路氏生一子:雄。舒公为第四子,生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乙亥(注:公元 75 年)。第五子雄,该栏未记生卒年。其后是:舒公生长子谊(公元 105 年出生);谊公生次子必(公元144 年出生);必公生次子不疑(公元 190 年出生);不疑公生次子惠(公元 215 年出生);惠公生一子雄,雄公生于东汉章帝建初八年癸未(注:公元 8 3 年)。问题就出在这里!这里的雄公比其父惠公早出生 132 年;比祖父不疑公早出生 107 年;比曾祖父必公早出生 61 年;比高祖父谊公早出生 22 年。这是不成道理的,是明显的错误!
经考查论证,惠公之子雄公所记的生卒纪年,应该是宪公第五子的雄公的生卒纪年。
舒公公元 75 年出生,雄公公元 83 年出生,舒公比雄公年长 8 岁,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们的后裔也从此分支繁衍。宪公第四子舒公一支的父子间隔年是:宪公 23 岁生舒公;舒公30 岁生谊公;谊公 39 岁生必公;必公 46 岁生不疑公;不疑公 25 岁生惠公;惠公?岁生雄公;这个雄公生卒年及后裔未详。宪公第五子雄公一支的父子间隔年是:宪公 31 岁生雄公;雄公 37 岁生弘(宏)公;弘(宏)公 42 岁生备公;备公 45 岁生禅公。禅公三兄弟:禅、永、理。
87 世祖舒公比雄公年长 8 岁,其后兄弟分支繁衍。同是 88 世祖的谊公比弘(宏)公年长 15岁;89 世祖的必公比备公年长 18 岁;90 世祖的不疑公比禅公年长 17 岁;91 世祖的惠公比琮公年长 23 岁;92 世祖惠公之子的雄公出生年及后裔未详。
考证者仅从上列族谱内容中,摘取了为备公“转正”当皇叔的各代先祖出生时间进行论证,但对其他的内容的真实性一概排除,所以说,对此族谱的质量和可信性的评价有失公平。如果以一本质量低、可信性差的族谱记载内容作为考证宗族历史的史证,考证的结论值得怀疑。就说上列族谱内容中还有值得怀疑的记载,为什么不给于指出呢?如:
一、建公:二妣 生殁未详。夫妇均葬东贞新山凤形。生子二:刘演字文向,妣杨氏陈氏;刘秀字文叔,妣马氏黄氏。此公一脉至东汉献帝。
史载:东汉光武帝秀公一脉下传至东汉献帝是胜公之兄弟长沙定王发公的后裔,这里怎么突然变成胜公的后裔了?
按作者《考究和查证刘备公为 89 世祖的依据》一文中提供的建公生于公元前 2 年。而史载刘縯(演)生于公元前 16 年,光武皇帝刘秀生于公元前6 年,请看儿子秀公比父亲建公早 4 年出生,儿子刘演比父亲建公早出生 14年,岂不是天下奇闻了?
二、备公 妣吴氏,生于东汉桓帝廷熹元年戊戌(注:公元 158 年),生一子:永。……长子刘禅生于东汉献帝建安十二年丁亥公元 207 年,永公是禅公之同父异母弟,依此推算永公必定是生于 207 年或延后那一年,你说吴氏生永公时最少多少岁?207-158+1=50(岁),在汉朝有如此高龄孕妇吗?即是现在亦属罕见。
三、刘惠生于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乙未(注:公元 215 年)
刘雄(惠公之子),生于东汉章帝建初八年癸未(注:公元 83 年)这里白纸黑字写道:惠公之子刘雄比其父早出生 133 年,怪不怪?如果编者没有写刘雄是惠公之子,刘雄出生多少年都不奇怪,既写明刘雄是惠公之子,就是一个大笑话。再说谱中自建公至雄公十代先祖的出生年,正史地方志有记载吗?有多少本系或傍系族谱记载吗?若是找不到具体的记载支持,而上列族谱中的各代先祖出生年从何而来?
非常遗憾没有详细拜读《中华刘氏总谱》,但就上面所列共十代先祖内容,怀疑此谱质量低、可信度差,完全是一本胡编臆造的劣质谱。如此的劣质谱,且没有傍证,互证,就是编备公为 89 世祖的孤证。用如此的劣质谱、孤证确定备公排 89 世,安排备公当了皇叔,能让宗亲信服吗?但上文作者与编辑坚持自巳的考证,把备公排在 89 世的世系表公开登载。2013 年某专著中,完全照录上述的考证,还说是“考证成果得到广大刘氏宗亲的认可”,编著《恒公大系》某权威也肯定的说“必得遵照大家考证意见,将备公改为邦公十五世孙”。
2016 年《――刘氏》书中有一文,将上列各先祖生年编为一表,并改变为《展程谱的世系生卒年记载》,作为考证备公为 89 世的唯一实证。十年了,没有发现那位专家、权威能提供昂公至雄公的生卒年史证,或拿出第二个铁的有力证据,证实备公排 89 世的可信性,难道仅以劣质谱、孤证考证结论,真的得到大家认可吗?
刘仁读宗长于 2008.8.10 在广东省第二届汉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指出:
“近期在互联网出现有修谱者将备公定为 89 世,这一结论是一种怪异现象,以小说题材的作品和晚期的刘氏族谱为依据,删去舒、谊、必、不疑、惠五代先祖,将刘备公定为 89 世。这一界定,非同小可,无不包含着牺牲历史的代价,这本身违背文化包容性的初衷,也不是继承者应有的胸襟。其立论偏位,不得要领,……”
没有正史文献支持,臆造先祖娶妻纳妾,生子生孙,改变光武帝刘秀公、东汉献帝的血缘世系,制造族源混淆,世系紊乱,昭穆颠倒的伪谱,备公之妣吴氏 50 岁生永公,白纸黑字写上惠公之子比父亲早生 133 年的乱谱,怎么能做备公为 89 世的考证证据?先贤曾说“凡立一义,必凭证据”,史学界传统有“孤证不作规范,孤证不立,偏难概全”,孤证立论乃史家之大忌,此点尤为考据学派所强调。考据学派注重实证,坚持无证不立论,孤证不定论的治学原则。安排备公当皇叔的考证是一个反面典范。
一个孤证,一本伪谱、乱谱,改变备公的世系排位,成吗?
――网上发表此文署名:广东省 揭西县 刘云月

《溯源拾贝》

赞(1)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是谁安排备公当皇叔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