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在寒冷的冬季,古代人们怎么过冬?

古代没有现代的温室效应和高楼大厦,因此寒冷的天气更多,也更难熬。那么在没有棉袄、没有暖气的古代,人们都是怎么度过冬天的呢?

演员刘夏

第一类是穿衣保暖
穿衣保暖。早在上古三代时期,人们就已开始穿棉袍;唐代开始出现了“襦袄”。古代最早的棉裤都是开裆的,叫“袴”;汉代才开始提倡穿合裆裤“裈”。
明清时棉袄已成为过冬御寒的主力服装,从穷人到贵族都喜欢穿棉袄。棉裤是古人御寒时下身所着的又一重要冬装。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的《镜花缘》第六十回中,出场的燕紫琼“身穿紫绸短祆,下穿紫绸棉裤,头上束著紫绸渔婆巾”,这虽然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却是时人冬天的流行装束:上穿棉袄,下着棉裤。

第二类是建筑御寒
现在大家所说的北方的火炕,就是其中一种。此外还有火墙、火塘等,方法原理都差不多,都是利用炭火燃烧将热力传输到室内,以达到升温保暖的效果。
在传统的西欧建筑里,都会有壁炉,这也是类似的取暖方法。
在古代宫廷或是大户人家里,还会设有暖阁,“阁”如其名,这样的小隔间非常暖和,也是热气升温原理。
仔细想想,这些和我们现在所用的空调原理是很相似的。不过热力的来源不同,古人是以火取暖,我们是借助电力取暖。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新颖的建筑御寒方法,用花椒和泥,并由此糊墙,西汉未央宫皇后所住的椒房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相传花椒具有芳香味道,可以保护木质结构的宫殿,有防虫保暖的功效,还寓意多子。
还有住在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也就是因纽特人,他们的房屋就是一个抗寒神器。
爱斯基摩人的房屋全是用冰块搭建的,听上去这样的冰屋能抗寒,根本就是在胡说。其实并不然,它利用的是冷气下沉,热气上升的原理。
即在入口处打地基,将冷气引入地基。而人体蒸发的热气,在冰屋内会形成循环,由此保证冰屋内的温度,从而达到抗寒的目的。若是再在冰屋内安一个火炉,保温效果会更好。

第三种是借物御寒
这里的“外物”是指像手炉,脚炉这一类的东西。比如《红楼梦》里就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放在室内的有火盆,便于提升室内温度。
除此以外,还有手炉脚炉汤婆子等等,这些都是利用热传递的原理,借助外物来保暖。
这些手炉脚炉大多制作精美,基本上是富贵人家独有,一般小户用的都是汤婆子。其实这样的暖手宝多种多样,主要原理都是一样,只不过有不同的构造和名称。
忧国忧民的大诗人白居易有两首诗,恰好提到三种御寒的方法。
一首诗是著名的《卖炭翁》,提到了贫穷卖炭翁为富有人家提供取暖所用的炭,炭就是很好的加热燃料,火盆里烧的就是它。
还有一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首《问刘十九》提到了两种方法,一是小火炉,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借助外物御寒,而“新醅酒”呢就是另一种御寒方法了——饮食御寒。

第四种是饮食御寒
这就更普遍了,古时饮酒可以御寒。因此我们看不同的古代的小说中,总能看到在冬天的夜晚,屋外冷风萧瑟,一群英雄好汉聚在一起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情形。
这是一种最简单,又最豪迈的御寒方法。著名的中医食疗也有不错的御寒方法,比如多吃羊肉,狗肉,山药,桂圆,枸杞,人参,辣椒等等。
中医认为这些食物都是可以温中健脾,御风寒,补身体的。渐渐地,出现了火锅这种吃法,最终风靡至今。
当然了,还有一些稀奇古怪不堪入耳的方法。诸如“妓围,肉阵,暖玉鞍,香肌暖手”,采用的几乎是“人暖人,人挡寒”的方法,极其不公平不平等。这里就不做具体介绍了。
总而言之,古人过冬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万变不离其宗,有的极具创新思想。虽然历史上也曾出现过零下几十度的低温,但冻死人的情况还是在少数。

赞(1)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在寒冷的冬季,古代人们怎么过冬?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