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诗豪刘禹锡在常德的足迹

刘禹锡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生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一生在今陕西西安、湖南常德、 广东连州、重庆奉节、安徽和县、江苏苏州、河南洛阳等地为官。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


在历史上贬谪到湖南的文人官员中,刘禹锡是比较凄惨的一位。住茅屋,水 土不服,眼病严重,“中年似老翁”,妻子也病逝于此。这个感情丰富的人,用大量的诗文描述了他的所见所感,他悼念亡妻,“行于野”、“行于途”、“入 于居室”的睹物思人,他自读医书为小儿治病的慌乱与惊喜,千百年后依然历历在目、如身临其境。
常德寻刘禹锡,没能见那一曲《竹枝词》,或许只有那惊喜与惶惑,千百年后,依然共鸣。

带着老母和怀孕的妻子,从洛阳匆匆南下

在公元804年八月之前的那些日子里,一代“诗豪”刘禹锡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得意的一段时光。
刚三十岁出头的他,就与柳宗元等成为朝中掌权的王叔文、王伾的心腹,过于得意的刘禹锡,也“颇怙威权”、“任喜怒凌人”,以至于京师人士不敢指其名,时号“二王、刘、柳”。
但好景不长,新的皇帝宪宗十分厌恶他们,将“二王、刘、柳”等八人全部贬到地方当刺史,毫无预感的刘禹锡被贬到连州(今广东连州市)。他回了一趟老家洛阳,带着老母和怀孕的妻子,还有愿意跟随的堂兄一家,匆匆投南而来。
同时代的韩愈,在《燕喜亭记》中详细记载了从中原到岭南的行走路线:
从今湖北省丹江口市进入汉江,“出荆门”,直抵荆州,下长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直至岭南。
但就在刘禹锡刚到湖北、湖南交界处时,宪宗皇帝觉得还不解气,又把他再贬到朗州(今常德)当司马,当时的司马,甚至是专门用来安置被贬官员的。
2012年12月18日,常德刘禹锡研究会的符乐农,用他的常德口音介绍,接到再贬敕令的刘禹锡,只好折返回来,大约在今湖北公安、江陵一带,转道入朗州。
这一来,就是近十年,从34岁到43岁,刘禹锡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是在常德度过的。符乐农说,来常德,使朝廷少了一个志得意满的年轻官员,却使常德多了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写于常德的诗文有200多篇,占其一生总量的四分之一,也是常德“成就了刘禹锡”。

一个用洪水冲来的木料建起的茅屋遗址

一千二百多年前,刘禹锡带着两个家庭、约十余口人到朗州时,这里也刚发生过一场洪涝,“生人禽畜,随流逝止”。但这次灾难,却帮了他一个小忙。
地方政府没有给他提供住处,多亏了洪水沿沅江冲下来的大批木料(那时多在江上放排),刘禹锡才用这些木料在城东江边盖了他的“陋室”——几间茅屋,他和老母妻子、堂兄一家十口人,就挤在这茅屋里。
这里“百草当门茅舍低”,前临沅江,后绕竹篱,旁边是大片的枫林与橘树,秋日,还有红艳的枫叶可看。
但刘禹锡居此,看中的是旁边的招屈亭,那是后人为纪念屈原而建的,因为屈原也曾浪迹至此,他的《九歌》就作于此。因为相似的人生际遇,刘禹锡来到朗州,第一个使他心仪,并产生情感共振的人,就是屈原大夫。
这城东招屈亭,简直是他表达自己情感的天赐之地。
八柱八角、碧瓦红身的招屈亭俯视着沅江。据符乐龙介绍,府志中的“府东一里,前瞰大江”的招屈亭已毁于常德会战,2000年重修的招屈亭只是作为一个象征,并不是原貌修复。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因有传唱千古的刘禹锡《陋室铭》,常德人把这招屈亭旁的茅屋作为刘禹锡当年的陋室。虽也有安徽和县(刘禹锡后来也在那为官)建了陋室和刘禹锡故居,但符乐龙给常德找的理由是,刘禹锡在和州已非闲职的司马而是有着实权的刺史,属于地方最高长官,其住宅条件必然是地方最高级别的,而不可能蜗居陋室。
不管怎样,陋室和招屈亭,已经是常德的一个符号了,符乐龙的办公地点、刘禹锡研究会就在附近的排云阁上,进门大厅里就挂着《陋室铭》。这排云阁,也是因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而名。

从阴山而来的马因不服水土而死,葬马处,今惟有沅江悠悠

贬来朗州时,刘禹锡还带着他的坐骑。这匹马,不是从市场上随意买来,而是他专门跑到今内蒙古阴山脚下的牧场挑选来的,虽然不高大,但温顺、聪明。他在朝中当官时就骑这匹马上下朝,同僚们都是三四匹马轮换,他却只骑这一匹。
这匹马也陪伴着他跋山涉水来到朗州,但却因不服水土而死,伤心的诗人将它葬在城东一口泉边,并写了《伤我马词》,同时又借马自悼,说马是因为南方的山岭沼泽不适合奔腾而“莫得申其所长”,“不得其所而死”。
这里是城东,一口泉,已不知何处,惟有沅江悠悠。

赞(1)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诗豪刘禹锡在常德的足迹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