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金皇族谱序
查阅《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葳、任、荀、僖、诘、價、衣是也。唯青阳与夷鼓同已姓,而无人得姓刘氏。黄帝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为青阳;其二曰昌意。黄帝崩,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帝颛顼崩,而玄囂之孙(即黄帝曾孙)高辛立,是为帝嚳。帝嚳娶陈锋氏女,曰庆都,有娠十四月生放勋,陶唐氏,是为帝尧,乃黄帝之玄孙,刘氏古代太始祖。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帝尧立华表之木以纳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位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蔫之于天。帝尧娶散宜氏之女,曰女皇,生丹朱,又有庶子九人,皆不肖也,讳名及封地皆无记载。帝尧禅位于舜,帝舜立。于是帝尧以二女妻舜,尧九男皆益笃。帝尧退位二十八年而崩,寿一百一十八岁,葬于濮州雷泽县西三里(在今山东濮阳),曰尧陵。古代太始祖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享寿一百零七岁,学扰(训养)龙,事夏朝天子孔甲,在夏为御龙氏,自公元前 21 世纪至前 16世纪,计 500 多年,传宗约二十世;商初御龙氏迁居豕韦国,位于东郡白马县东南,在商为豕韦氏,自公元前 16 世纪至前 11 世纪,计500 多年,传宗约二十世;殷末豕韦氏徒国于唐,即今太原晋阳县。周成王灭唐,迁于杜,即今陕西杜县,在周为唐杜氏,自公元前 11世纪至前 770 年 ,计 330 年,传宗约十一世;唐杜氏族国君杜伯为周宣王大夫,无罪被杀,其子显叔奔晋。春秋时代,显叔之玄孙讳士会公,为晋国大夫,食采于范地,号曰范氏也,自公元前 770 年至前
221 年,计 549 年,范氏传宗约二十世。而士会公之孙范宜子亦曰:“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范氏为晋士师,掌执国政,鲁文公世奔秦。后归于晋,其处者为刘氏。以上虞、夏、商、周为古代,约自公元前21 世纪至公元前 221 年,传宗约七十二世祖,除帝王将相、公候伯爵之外,皆无据稽考。
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遂为丰公,字荣。丰公蓋太上皇父,为卯金皇族始祖。传说荣公徒居南京徐州府沛县万乐乡村居住,家宅黄龙出洞形坐西向东。荣公妣周氏,其丽不凡。自我刘姓老太祖公历来修行积善,是时家财几百万余,家财遂出佈施。佈施后贫穷无乏无亏。迨后山神来引荣公带妻,由沛县万乐乡村分至江西省赣州府宁都州太华山下铜鼓村居住,在此生下一子讳显公妣王媪氏。又得仙神点送大地人形脐穴,遂引荣公入此生龙窝,见有九座龙楼凤阁,知坐西向东,又见有百余男童安坐两傍,先生言曰:“个此男童就是你的后代子孙,得为天子为帝为皇,得为士儒将相、三公九卿,万代不乏,富贵无穷。”荣公又问先生曰:“你何处人氏?识得此内有景异无穹。”先生答曰:“吾乃大汉张良前世第一魂魄,屡在天宫算识刘姓祖公来历修行积善太多,今奉玉帝勅来点地送你,葬后荫
出子孙得为天子为帝为皇,为士儒将相,文武英雄豪杰万代不乏,”故有如此言毕。荣公出来观瞻四方不见个位先生,一路回到家中,言与妻子知悉,想此先生必定是神仙之人。然后荣公带妻复入生龙窝,是时雷电晦冥,见交龙于上。其后显公妣王媪氏生一子讳刘邦字季,以一布衣,破秦灭楚,得成帝室,国号西汉。
高祖皇帝逢一位吕长者招为婿,又有太后吕氏生太子讳盈公,即惠帝妣太后张氏无子嗣,传位文帝,乃高祖中子代王讳恒公,妣太后窦氏生太子讳启公,即景帝,妣太后王氏生一子讳徹公,即武帝,妣太后朱氏生太子弗陵公即昭帝,相传位一十三帝,有天下二百三十年后,至平帝遭王莽篡位。群王公之子散出四方,又得景帝之后讳钦公,祖妣僰氏奔南阳白水村住,生下一子讳秀公字文叔,聚集英雄豪杰,起义师追灭王莽,复兴大汉,国号东汉。东汉光武皇帝恢宏大度,才智勇略,相传东汉一十二帝一百九十六年天下后,至献帝又被曹丕篡位。四方群雄又得中山靖王之后讳弘公妣孔氏生一子刘备字玄德,立志桃园结义,大破黄巾贼,汉献帝闻知大喜,召入朝扶汉室。建都西川,拜诸葛亮为师,鼎为三国,继即后汉胄帝,为汉祚正统,諡昭烈皇帝,妣太后糜氏、甘氏、孙氏生太子讳禅公,字公嗣,小名阿斗,
即禅帝,妣太后司马氏,相传蜀国二帝共四十三年天下后,失位于晋。
咸熙元年,禅公东迁洛阳,拜奉安乐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子孙为三都尉封候者五十余人,值永嘉大乱,子孙绝灭。后汉昭烈皇帝次子讳永公,字公寿,章武元年六月,立为鲁王,建兴八年改封甘陵王,东迁洛阳,拜奉车都尉,封乡候。永公妣包氏生一子讳晨公,值永嘉之乱,奉朝请,护送晋皇族宗室及国戚东迁建康(即南京),遂举家籍居南京焉;晨公妣氏生二子:长讳玄公奔蜀继后主禅公嗣孙,袭安乐公爵位,居成都;次讳祥公居南京。
列祖皇帝开列于下表:
卯金皇族始祖讳丰公,字荣,秦灭魏,迁大梁(即今开封),在秦作刘氏。涉魏而东,迁居沛丰邑中阳里,遂为丰公,蓋太上皇父。至孙为帝为王,子子孙孙世远光宗。三世积善修行,卒后得仙人点送人形肚脐穴而葬,墓在丰鲜焉,坐西向东。
二世祖太上皇讳煓公,字显初,号执嘉,妣王媪氏,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父太公往观,则见交龙于上,已而有娠,遂生高祖讳邦公。高祖即帝位后,封煓公为太上皇,享寿七十三岁,高帝十年甲辰冬月崩,葬于万年陵,在栎阳县界,去长安三十里。高祖追尊母王媪氏为昭灵夫人,先即世已葬于陈留小黄村仙人骑鹤形,坐西向东。
子四:长名伯妣彭氏,早卒,封其子信为羮颉候;二名喜字仲妣陈氏,庚子正月封代王;
三名邦字季即汉高祖皇帝;四名交字游妣梁氏,庚子六年正月封为楚元王。
三世祖高帝讳邦公,字季,即汉高祖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也,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曾任泗水亭长,宽仁爱人,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好谋,能听,知人善任。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高祖以布衣起兵,破秦灭楚而成就帝业,即皇帝位,国号汉,史称汉高祖。在位十二年,寿六十二岁而崩,葬于长陵,在渭水之北,去长安三十五里。高祖在位期间,推行无为而治,重本抑末,与民休养生息。扫除苛政,制定《汉律》九章,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汉承尧运,德祚己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
吕皇后,名雉,沛邑人也。生盈即惠帝,佐高祖定天下,惠帝即位,尊呂后为皇太后。
戚夫人生肥、如意、友。
薄皇后,名姬,生恒即文帝。景帝即位尊为太皇太后。
张夫人生恢、建。
高帝八男:长肥封齐悼王十三年先殁;次盈即惠帝,在位七年,癸丑八月崩;三如意封赵王被吕杀;四友封赵幽王被呂迫自杀;五恒初封代王,迎还朝即文帝;六恢封梁王被吕迫自杀;七建封燕王七年死,吕杀其子;八长封淮南王,美人子,文帝六年谋反,废徒蜀死。
高帝太子讳盈公即惠帝,在位七年,寿二十四岁而崩,葬安陵,在长安北三十五里。太子立为皇帝,年幼,高后临朝称制,八年秋七月辛己,高后崩于末央宫。惠帝无嗣,大臣迎代王恒即文帝。
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四世祖文帝讳恒公,高祖中子也。惠帝无嗣,大臣迎而立之,即文帝。
在位二十三年,寿四十六岁而崩,葬于霸陵,在长安东南。
赞曰:孝文帝恭俭,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以示敦朴,为天下先。专修以德化民,继续推行无为而治,重本抑末,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减免税赋,兆民得以休养生息。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至于制礼乐,呜呼,仁哉!
孝文帝四男:窦皇后生孝景帝、梁孝王武,诸姬生代王参、梁怀王揖。
五世祖景帝讳启公,孝文帝太子也,即景帝,在位一十六年,寿四十八岁而崩,葬于阳陵,在长安东北四十五里。景帝遵无为而治,劝农桑,益种树,得衣食物。赞曰:孔子称“斯民,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信哉!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奸轨不胜。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孝景帝十四男:王皇后生孝武帝;栗姬生临江闵王荣、河间献王德、临江哀王阏;程姬生鲁共王餘、江都易王非、膠西于王端;贾夫人生赵敬肃王彭祖、中山靖王胜;唐姬生长沙定王发;王夫人生广川惠王越、膠东康王寄、清河哀王乘、常山宪王舜。
六世祖武帝讳徹公,景帝太子也,即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寿七十一岁而崩,葬于茂陵,在长安西北八十里。赞曰: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兴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襢,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然帝征伐四夷,海内虚耗,末年不免轮台之悔。如武帝雄才大略,使其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有诗书所称何以加焉。
孝武帝六男:卫皇后生戾太子据;赵婕妤生孝昭帝;王夫人生齐怀王闳;李姬生燕刺王旦、广陵厉王胥;李夫人生昌邑哀王髆。
七世祖昭帝讳弗陵公,武帝太子也,即昭帝,在位一十四年,寿四十九岁而崩,葬于平陵,在长安西北七十里。
孝昭帝委任霍光,各因其时以成名,大矣哉!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至始元、元凤之间,匈奴和亲,百姓充实,举贤良文学,问民所疾苦,议盐铁而罢榷酤,尊号曰“昭”不亦宜乎!上官皇后无子嗣,孝宣帝继即位封为太上皇太后。
八世祖宣帝讳询公,武帝曾孙也,即宣帝,在位二十六年,寿四十八岁而崩,葬于杜陵,在长安南五十里。
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遭值匈奴乖乱,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单于慕义,稽首称藩。功光祖宗,业重后嗣,可谓中兴,侔德殷宗,周宣矣!
孝宣帝五男:许皇后生孝元帝;張倢伃生淮阳宪王钦;卫倢伃生楚孝王嚣;公孙倢伃生东平思王宇;戎倢伃生中山哀王竟。
九世祖元帝讳奭公,宣帝太子也,即元帝,在位十六年,寿四十三岁而崩,葬渭陵,在长安北五十六里。
孝元帝多才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刌节度,穷极幼眇。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而上牵制文义,忧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然宽弘尽下,出于恭俭,号令温雅,有古之风烈。
孝元帝三男:王皇后生孝成帝;傅昭仪生定陶共王康;冯昭仪生中山孝王兴。
十世祖成帝讳骜公,元帝太子也,即成帝,在位二十六年,寿四十五岁而崩,葬延陵,在扶风县,去长安六十二里。
成帝善修容仪,升車正立,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临朝渊嘿,尊严若神,可谓穆穆天子之容者矣!博览古今,容受直辞。公卿称职,奏议可述。遭世承平,上下和睦。然湛于酒色,赵氏内乱,外家擅朝,言之可为邑。建始以来,王氏始执国命,哀、平短祚,莽遂篡位,蓋其威福所由来者渐矣!许皇后、班倢伃、赵皇后皆无子嗣,定陶王基之子欣继即哀帝。
十一世祖哀帝讳欣公,乃元帝庶孙,定陶王基之子。成帝无嗣,立为太子,即哀帝,在位六年,寿三十六岁而崩,葬义陵,在扶风县,去长安四十六里。
哀帝无子嗣,征中山王衎继即平帝。
祖平帝讳衎公,元帝庶孙,中山王箕之子。哀帝无嗣,召入为太子,即平帝,在位五年,王莽杀之,年仅十四岁,葬康陵,在长安北六十里。
十二世祖孺帝讳子婴公,宣帝玄孙,广威候勋之子。平帝无嗣,王莽迎而立之,即孺帝,在位四年。王莽篡位,废为安定公。
更始帝讳玄公,陵载候之曾孙,莽末,汉诸将立之为帝,在位三年,降于赤眉军被杀,及光武帝继即位,追封为淮阳王。
十三世祖光武帝讳秀公,乃景帝裔孙,长沙定陶王之后。莽末起兵,诛莽威,复兴汉皇室,即光武皇帝,都洛阳,史称东汉,在
位三十四年,寿六十二岁而崩,葬于原陵,在临平亭东南,去洛阳十五里。
光武帝宏恢大度,才智勇略,故能芟刈群雄,克复旧物,未及下车,先访儒雅,表行义,兴学校。东汉俗于斯为美,然不任三公,事归一阁,建武永平之间,史事深刻,所以中兴之美,益未尽焉,传东汉一十二帝。赞曰:炎正中微,大盗移国,九县飙回,三精雾塞。光武诞命,灵贶自甄。沈几先物,深略纬文。寻、邑百万,貔虎为群,长毂雷野,高锋慧云,英威既振,新都自焚。虔刘庸、代,纷纭梁、赵,三河未澄,四关重扰。神旌乃显,逆行天讨,金汤失险,車书共道。灵庆既启,人谋咸赞,明明庙謨,赳赳雄断,于赤有命,系隆我汉。
光武帝十一子:郭皇后生东海恭王彊、沛献王辅、济南安王康、阜陵质王延、中山简王焉;许美人生楚王英;光烈皇后生孝明帝、东平宪王苍、广陵思王荊、临淮怀公衡、琅邪孝王京。
十四世祖明帝讳莊公,光武帝太子,即明帝,在位十八年,寿六十三岁而崩,葬于显节陵,在富寿亭,去洛阳三十七里。孝明帝丕承,业业兢兢,危心恭德,政察奸胜,备章朝物,省薄坟陵。永怀废典,下身遵道,登台观云,临雍拜老,懋惟帝绩,增光文考。
孝明帝八子:贾贵人生章帝;阴贵人生梁节王畅;诸贵妃生千乘哀王建、陈敬王羡、彭城靖王恭、下邳惠王衍、淮阳顷王昞、济阴悼王长。
十五世祖章帝讳炟公,明帝太子,即章帝,在位一十五年,寿三十三岁而崩,葬敬陵,在洛阳东南三十九里。
孝章帝济济,天性愷悌,于穆后德,谅惟渊体,左右艺文,斟酌律礼,思服帝道,弘此长懋,儒馆献歌,戎亭虚候,气调时豫,宪平人富。
孝章帝八男:宋贵人生清河孝王庆;梁贵人生和帝;申贵人生济北惠王寿、河间孝王开;诸贵妃生千乘贞王伉、城阳怀王淑、广宗殇王万岁、平原怀王胜(和帝子)。
十六世祖和帝讳肇公,章帝第四子,即和帝,在位十八年,寿二十七岁而崩,葬慎陵,在洛阳东南三十里。
十七世祖殇帝讳隆公,和帝太子,即殇帝,在位一年,二岁而殇,葬于康陵,在洛阳东北二十七里。
祖安帝讳祐公,乃章帝之孙,孝王庆之子。即安帝,在位二十二年,寿三十一岁而崩,葬恭陵,在洛阳东北二十七里。
十八世祖顺帝讳保公,安帝太子,即顺帝,在位二十年,寿三十岁而崩,葬宪陵,在洛阳西十五里。
十九世祖冲帝讳炳公,顺帝太子,即冲帝,在位一年而崩,葬怀陵,在洛阳西北十五里。
祖质帝讳缵公,勃海孝王之弟,章帝之孙,即质帝,在位一年而崩,葬静陵,在洛阳东南三十里。
祖桓帝讳志公,肃宗曾孙,初封蠡吾候。质帝无嗣,大臣迎立之,即桓帝,在位二十三年,寿三十六岁而崩,葬宜陵,在洛阳东南三十里。
二十世祖灵帝讳宏公,肃宗之玄孙,即灵帝,在位二十五年,寿四十三岁而崩,葬文陵,在洛阳西北二十里。少帝讳辩公,灵帝太子,即少帝,在位未及一年而崩。
二十一世祖献帝讳协公,灵帝中子,即献帝,在位三十一年,被魏曹丕所篡。
二十二世祖后汉胄帝讳备公,字玄德,乃高祖第十九代孙、中山靖王之后裔。继即后汉胄帝,为汉祚正统,諡昭烈皇帝,在位三年,寿六十三岁而崩,葬惠陵,与妣甘氏、穆氏合墓,在成都衙门内后花园,锉水铁墓誌曰后汉,史称蜀汉先主。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
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字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尔。
妣甘氏,生太子禅公,追尊为昭烈皇后。
庶妣糜氏,生次子永公传下,尊为贵妃。
庶妣氏,生三子理公。
二十三世祖蜀汉后主讳禅公,字公嗣,小名阿斗,昭烈皇帝太子,即蜀汉后主,在位四十一年。咸熙元年,东迁洛阳,拜奉安乐公,寿六十四岁,泰始七年卒,移葬成都南陵,与妣张氏合墓,双飞蝴蝶形,坐东向西。
太子璿,字文衡,咸熙元年,钟会作乱于成都,被乱兵所害。璿之弟瑶、琮、瓒、谌、恂、琚六人,蜀败惟谌自殉职,其余皆随后主东迁洛阳。
老太祖讳祥公,值东晋咸和年间苏峻之乱,举家南迁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垌土名葛藤凹村避居。祥公有才能,复出任梅州陞迪功曹左侍郎,任职秩满,卜择福建宁化县石壁洞葛藤凹村创居立业,遂为卯金皇族入闽开基太高祖。祥公妣谢氏生二子:长发公、次达公;传宗二十五世,至宗臣公,官任江西虔州通判,晋封奉直大夫;臣公妣郑氏、吴氏生八子,长讳龙公又名隆,探花,官授江西吉州庐陵县令,升湖广宣抚使;龙公妣陈氏、彭氏、李氏生九子,第七子讳开七公,官授广东潮州府总镇,卸任后未归故里,而卜择梅州三角塘镇塘背村创居置产广达成基业,遂为卯金皇族入粤开基太高祖。开七公妣黄氏、龚氏生一子讳广传公,进士,官授江西贛州瑞金县正堂;广传公正配马氏生九子、副配杨氏生五子,一脉开入粤卯金皇族十四大房,有孙辈八十三人,枝脉蕃衍,族盛发达。
列祖列宗略传开列于下表:
二十三世祖讳永公,字公寿,昭烈帝次子,章武元年,立为鲁王,建兴八年,改封甘陵王。咸熙元年,东迁洛阳,拜奉车都尉,封为乡候。永公妣氏生一子讳晨公传下,值永嘉之乱,举家南迁建康(即南京)籍居。
讳理公,字奉孝,昭烈帝三子,章武元年六月,立为梁王,建兴八年改封为安平王,延熙七年卒,葬于成都。以武邑候辑袭安平王位,辑,理子也。咸熙元年东迁洛阳,拜奉车都尉,封乡候,卒葬不详。
二十四世祖讳晨公,甘陵王之子,咸熙元年,随父东迁洛阳。永公卒后,晨公袭乡候爵位,荫官奉车都尉,奉朝请官,与驸马都尉同秩,正四品朝臣。值西晋永嘉之乱,奉朝请,护送皇室国戚东迁建康(南京),遂家居南京焉。东晋咸和四年(329 年),晨公卒于南京,享寿七十八岁,葬不详。
晨公妣张氏生二子:长讳玄公,值东晋咸和年间苏峻之乱,投奔蜀,嗣后主禅公之孙,袭安乐公之爵位,居成都;次讳祥公传下。
二十五世祖讳祥公,甘陵王之孙,随父讳晨公居南京。值东晋咸和年间苏峻之乱,举家南迁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洞葛藤凹村籍居,遂为卯金皇族入闽开基太高祖。公有才能,复出任梅州陞迪功曹左侍郎,从六品官职,掌考查记录功劳,举孝廉贤能之士贡于朝廷任用。祖妣卒后合葬宁化县石壁洞八仙下棋形,坐西向东。
妣谢氏生二子:长发公、次达公。裔孙分支居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洞、建州崇安县武夷山五夫里、泉州、漳州;又分支居广东、广西各州邑。
二十六世祖讳发公,甘陵王永公之曾孙,居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洞葛藤凹村,祖妣卒葬不详。妣邹氏生二子。
二十七世祖讳聪公,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葛藤凹村,乃甘陵王之玄孙,祖妣卒葬不详。妣僰氏生三子。
二十八世祖讳俊公,居住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洞葛藤凹村,祖妣卒葬宁化县土名石壁洞上水游鱼形,立卯山酉向。
妣江氏、辛氏生三子。
二十九世祖讳赐公,居住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葛藤凹村。祖妣卒后合葬宁化县石璧洞土名七仙伴月形,立酉山卯向。
妣陆氏生五子。
三十世祖讳德洪公,此公南朝宋官授大司马,告老荣归福建宁化县石壁洞故里隐逸,享寿九十八岁,食乡饮而终,祖妣卒葬宁化县石壁洞土名双头村猛虎跳墙形,同穴各塚,坐西向东。
妣张氏生三子。
三十一世祖讳亮公,历官给事、散骑侍郎、益州刺史,南朝齐末年(公元 502 年),致仕还乡,侍奉父母至孝。祖妣卒葬于福建宁化县土名丰林村冲天凤凰形,同穴各塚,立酉山卯向。
妣余氏、吴氏生三子。
三十二世祖讳洪举公,居住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洞葛藤凹村,祖妣卒葬不详。妣黎氏、唐氏生四子。
三十三世祖讳珪公,居住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葛藤凹村,祖妣卒葬不详。妣陈氏生四子。
以上为两晋、南北朝时代(公元 265—581 年),传宗十一世。
三十四世祖讳点公,居住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洞葛藤凹村,享寿一百零六岁、妣汤氏寿九十七岁,无疾而寿终,祖妣卒葬不详。
妣汤氏生三子。
三十五世祖讳若还公,隋炀帝大业十年(公元 614 年),若还公以孝悌廉洁、善经籍史书,举进士,官授祕书正字,迁祕书丞、累官至祕书监,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从三品,拜光禄大夫。任职秩满,荣归故乡,侍奉父母至孝,年高德厚,享寿九十九岁而终,世号百岁翁,祖妣卒后合葬福建宁化县土名西福村海螺吐肉形,立午山子向。
妣祝氏生二子。
三十六世祖讳向公,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 641 年),向公以孝悌淳笃、文章秀异,举进士,官授字人,迁文林郎,累官至弘文馆学士,正五品,任职秩满,荣归故乡,侍奉父母至孝。祖妣卒葬于福建宁化县土名大华山下仙人坐椅形,同穴各塚,墓坐西向东。
妣周氏、林氏生三子。
三十七世祖讳参常公,以孝悌之门荫,官至河南淮阳刺史,任职秩满,荣归福建宁化县故里。祖妣卒后合葬宁化县土名大庄村镇武踏龟形,立卯山酉向。妣何氏生四子。
三十八世祖讳洪公,居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洞葛藤凹村,祖妣卒葬不详。妣张氏生三子。
三十九世祖讳月清公,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 727 年),举进士,官授集贤殿供奉,升学士,拜朝议大夫。任职秩满,荣归故里。祖妣卒葬于宁化县土名白付村东溪水口鳌鱼上水形,同穴各塚,墓坐西向东。妣华氏、吴氏生二子。
四十世祖讳梅公,居住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洞葛藤凹村。公勤俭持家,善经营产业,积累甚丰,餘庆泽及后人。祖妣卒葬宁化县土名九龙坑卧龙形,同穴各塚,坐南向北。
妣陈氏、钟氏生四子。
四十一世祖讳富山公,居住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洞葛藤凹村,祖妣卒葬宁化县土名江坑洞眠牛照月形,同穴各塚,坐东向西。
妣李氏、徐氏生三子。
四十二世祖讳福高公,居福建汀州宁化县石璧洞葛藤凹村,祖妣卒葬宁化县土名黄参埔美女照镜形,同穴各塚,坐西向东。
妣赖氏生三子。
四十三世祖讳奇勋公,官授司仓(掌货物赠送、供给之职,俗称“贿公”,有贬意),历官长史、别驾、刺史,累官至陕西四镇节度使(唐置朔方、泾原、陇右、河东四镇节度),正四品,拜朝散大夫,寿八十岁,卒葬不详。
妣谭氏、宋氏、潘氏生三子。
四十四世祖讳天锡公,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 年),天锡公官任翰林院学士、观察使,罢归隐逸。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值黄巢之乱,避居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洞葛籐凹村,寿九十八而终,世号百岁翁。祖妣卒后合葬宁化县黄竹沥凤形,坐东向西。妣李氏生一子。
四十五世祖讳沐公,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 年),沐公十七岁,举进士,官授翰林院编修。广明元年(880 年),值黄巢之乱,义拒臣贼,奉父逃归福建宁化县石壁洞故里避居。
公博学广闻,于后晋天福丁酉二年(公元 937 年)春正月修立《刘氏族谱》,而承先启后,得知祖宗来历者皆沐公之功也。沐公享寿八十三岁而终,卒葬福建宁化县土名高洞走马攀鞍形,公婆同穴各塚。妣陈氏生四子。
四十六世祖讳龙图公,后周广顺癸丑三年(953 年),举进士第一名(状元),官授翰林院学士,从五品。祖妣卒后合葬福建宁化县土名良洞村莲叶盖龟形。妣黄氏生三子。
以上为隋、唐、五代(公元 581—960 年),传宗十三世。
四十七世祖讳任公,太平兴国八年(983 年)三月,举进士,官授河南都转运使、迁河南巡抚。祖妣卒葬宁化县土名简背村犀牛望月形,同穴各塚。妣梁氏、程氏生三子。
四十八世祖讳文平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 年)三月,举进士,官授福建兴化州通判。任职秩满,荣归故里。祖妣卒葬福建宁化县罗垌村莲花出水形,同穴各塚,坐西向东。
妣窦氏生五子。
四十九世祖讳瓒公,年少益力学,饱读四书五经,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 年),登进士,官授签判、迁员外郎,累官至刑部侍郎,守官以法,正直清廉,为权豪所恶,在任刑部侍郎职不逾年,即致仕还乡,遊学至建州崇安县武夷山五夫村(即今武夷山市五夫古镇附近),遂卜居五夫村隐逸,教书讲学,常与友人遊山玩水,吟咏唱和,著有诗十卷。祖妣卒后合葬于建州祟安县五夫村武夷山下,土名黄龙过江形,墓坐西向东。妣廖氏生二子。
五十世祖讳宁远公,熙宁九年(公元 1076 年)三月,登进士,官授主事、员外郎,累官至兵部侍郎,任职秩满,荣归建州祟安县武夷山五夫村侨居,侍奉父母至孝。显考瓒公、显妣廖氏卒葬后,宁远公由武夷山五夫村迁回宁化县祖籍故居养老,祖妣卒后合葬于福建宁化县土名古寨白马遏江形,坐西向东。
妣郭氏生二子:长韶公传下,次韐公传见附表。
五十一世祖讳韶公,经商发达,家业昌隆,富有冠四乡,但遵祖训,好善乐施,赈济贫困,积德荫后,子孙蕃衍,诚足徽祖宗积功累仁之厚也。祖妣卒葬于福建宁化县石壁洞土名水口上水鲤鱼形,同穴各塚。
妣张氏、余氏、蒋氏生三子。
五十二世祖讳宗臣公,号石波,南宋建炎二年(1128 年)进士,官授江西虔州通判,晋授奉直大夫,正五品,享寿八十二而终。
祖妣卒后合葬福建宁化县土名福村水获塘猛虎擒羊形,同穴各塚,立子山午向。
妣郑氏、吴氏生八子:长龙公又名隆官知江西庐陵县令;次虎公官任湖广宣抚使;三凤公官任江西盐运使;四蛟公官任云南观察使;五豺公官授广西承宣使;六貇公官知广东澄州府事;七彪公官知湖广提举学亊;八豹公官知广州府事。官授四省府司使、知府、知事、县令,分支居住各省府县。
五十三世祖讳龙公又名隆,字景庆,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 年)进士,官授江西吉州庐陵县令,升湖广承宣使,迁湖广宣抚使。
祖妣卒葬福建宁化县土名白付村飞天蜈公形,同穴各塚,立子山午向。
妣陈氏、彭氏、李氏生九子:长开一公妣廖氏、次开二公妣郑氏、三开三公妣唐氏、四开四公妣宋氏、五开五公妣宋氏、六开六公妣骆氏、七开七公传下、八开八公妣张氏、九开九公妣马氏继金氏。
五十四世祖讳开七公,原籍福建汀州宁化县人,武举,从军职,有才武,南宋淳熙八年(1181 年)十二月,奉广东帅府、宪司之命,率军围捕潮州贼沈师,杀之,遂领兵屯戍潮州,九年(1182年)春正月,开七公就任广东潮州府总镇(即镇守总兵、都统制)。嘉泰三年(1203 年),开七公致仕,卜择梅州三角塘镇塘背村立籍。从淳熙九年至嘉泰三年计有二十一年,开七公在任期间,潮州治境清平,未发生群贼啸聚作乱,山寇海盗不敢犯。卸任后未归故里,立籍广东梅州廓郊三角塘镇塘背村,置产创居广达成基业,遂为卯金皇族入粤开基太高祖。祖妣卒葬梅州岗背村土名黄蜂下行山形,同穴各塚。妣黄氏、龚氏生一子讳广传公。(查高德地图:岗背位于梅州梅江区,不在兴宁县境内)。
五十五世祖讳广传公,广东梅州人也,南宋嘉定七年(1214 年)进士,官授江西赣州瑞金县令,任职秩满,荣归梅州三角塘镇塘背村经营祖产,教子耕读,提携训诲十四子成才,功德泽后代。
妣马氏、杨氏生十四子,一脉开入粤卯金皇族十四大房,有孙辈八十三人。公享寿九十岁而终,卒葬梅州土名三角圹背龙形眼窝穴。
正配马氏生九子:长巨源公官知武陵河浦司,妣苏氏、冯氏、林氏生八子;次巨湶公官知湖南宝庆府事,妣李氏、张氏生八子;三巨汌公官知成都内江县事,妣马氏生二子;五巨海公官授云南都转运使,妣罗氏、方氏、简氏生九子;八巨涟公官知安庆府事,妣张氏、李氏、白氏生八子;九巨江公官知江西盐运司,妣巫氏、许氏生七子;十巨淮公官任职及任所不详,妣吴氏生五子;十二巨汉公官授州司马(任所不详),妣钟氏生四子;十三巨浩公官知贵州提举学事,妣邝氏、胡氏生五子;
副配杨氏生五子:四巨渊公官授浙江宁波府制置副使,妣李氏、杨氏、陈氏生八子;六巨浪公官知福建兴化县令,妣曾氏、李氏生七子;七巨波公官知浙江衢州府通判,妣马氏、万氏生四子;十一巨河公官任职及任所不详,妣梁氏生六子;十四巨深公官授御前司都指挥使,妣钟氏生二子。
入粤卯金皇族十四大房枝脉蕃衍,族盛发达,分支各省府县创居立业。广传公岁度八十,作律诗一首以嘱十四子之符节:
骏马骑行各出彊,任从随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早晚勿忘亲命语,晨昏须顾祖炉香。
苍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儿共炽昌。
五十六世祖讳巨海公,老太祖广传公正配马氏所生第五子,字良,号子华,南宋淳祐四年(1244 年)六月中式甲辰科一甲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官授云南都转运使,正六品官职,掌管财赋收入及转运之职;告老荣归,从云南任所迁居广东南雄府始兴县珠玑巷沙井村。元朝至元二十五年,制书命巨海公佥广东帅府事,复出帅师讨平贺、循等州贼寇叛乱。祖卒于元朝大德初年(约 1297 年),享阳八十有余,葬于珠玑巷沙井村土名赤岭美女照镜形。
妣罗氏、方氏、简氏生九子:长贵初、次贵宇、三贵宗、四贵祖传下、五贵科、六贵魁、七贵林、八贵成、九贵祥。
五十七世祖讳贵祖公,字汉源,举人,官授云南镇源府知府(府治案板寨,位于滇池南),正六品官职;任职秩满,从云南任所迁居广东南雄府始兴县珠玑巷沙井村侍奉父母至孝;其先公大人逝世后,举家南迁广州东莞县治莞城豪岡村珠玑巷籍居,在东莞县治莞城豪岗村珠玑巷传宗十余世正基盘石,屡代簪缨。
妣孔氏、邱氏生四子:长讳正公字清卿传下、次讳直公字清臣、三讳廉公字清士、四讳明公字清儒。
以上为宋季时代(公元 960—1276 年),传宗十一世。
五十八世祖讳刘正公,字清卿,吏员出身,年十五知读书、习吏事,在云南都转运司当差。后转运财赋进京师慰留户部任职,官历户部令史、中书、员外郎、擢户部侍郎、升户部尚书、寻出为云南行中书省左丞、又以左丞行省江西、江浙,累乞辞归不许,拜荣禄大夫、平章政事,卒官(即卒于官任所),葬于何处不详,諡忠直。
妣氏生二子:长讳秉德公传下,次讳秉仁公,累官至工部尚书,元朝末年,致仕隐逸,去向不明。
五十九世祖讳秉德公,吏员出身,官历秘书监丞、兵、工二部侍郎,出为安庆路总管。元朝末年,致仕,南归广州东莞县治莞城豪岗村珠玑巷祖籍避居。妣氏生二子:长同茂公传下、次寅茂公。
六十世祖讳同茂公,明洪武十七年(1384 年)甲子科乡试中式举人,居住东莞县治莞城珠玑巷,妣氏生子讳文辉公。
六十一世祖讳文辉公,住东莞县治莞城珠玑巷,妣氏生子讳亮采公。
六十二世祖讳亮采公,官授督抚部堂布政司理问,掌勘核刑名之官职,督抚僚属,六品官职。妣氏生二子:长讳刘荣公,明代宣德元年(1426 年)丙午科中式举人,次讳刘雍公传下。
六十三世祖讳刘雍公,住东莞县治莞城珠玑巷,妣氏生子讳承德公。
六十四世祖讳承德公,居住东莞县治莞城珠玑巷,妣氏生二子:长讳存业公传下,次讳光业公。
六十五世祖讳存业公,字可大,号简庵,广州东莞县治莞城人,生于明朝天顺四年(1460 年),明成化十九年(1483 年)癸卯科乡试中举,得第二名,从而闻名莞城故里。明弘治三年(1490年)三月中式庚戍科一甲第二名榜眼,赐进士及第,官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官职,参与修编《孝宗实录》。因之,遂将莞城珠玑巷改称榜眼坊。明弘治六年(1493 年),上疏请归侍奉母亲至孝。弘治七年纂修《东莞县志》十五卷,次年又修编刘氏族谱。弘治十年(1497 年)遵母命,再次入朝,官复原职,未几,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从五品官职。弘治十八年(1505年)出任经筵,即御前讲席(皇帝老师、亲近重臣)。次年(1506年)改正德元年,五月染病卒于北京,享阳四十七岁,葬于京郊何处未找到。妣氏生男数人(不详),聚居东莞县治莞城榜眼坊(原称珠玑巷)。先祖存业公逝世后,分东莞、顺德、增城、香山、茂名、高州等府县创居立业。
胞叔祖讳光业公,原居住东莞县治莞城榜眼坊,配温氏生四子:长讳建芝,次讳建蘭,三讳建莲,四讳建斋(名讳雍裕,字建斋),分东莞、番禺、顺德、信宜等府县创居立业。
六十六世祖讳恒裕公,字贞伯,先祖存业公之长子(刘福公祖父),吏员出身,在东莞县衙门当差,官历登仕郎、主簿等职,分掌粮马、巡捕之亊,躬亲守职而勤慎,居住莞城榜眼坊侍奉母亲,以亊母至孝而闻名巷里。传说曾进京寻找先祖存业公遗骸,未找到。妣氏生二子:长讳东星公,字子明,隆庆二年进士,官任茂邑儒学,迁居高州泗水镇;次讳东昇公,字子月。
六十七世祖讳东昇公,字子月,吏员出身,官历东莞县西中堂、西南白沙、缺口镇、东北茶园等要津关隘巡检司巡检,九品官职,主缉捕盗贼,盘诘奸伪,亲率徭役弓兵警备不虞,贼惧之而不敢犯。妣氏生二子:长讳刘福公,次讳刘寿公。
六十八世祖讳刘福公,字谊堂,号敬泉,东莞县庠生,约于明万历十八年至二十一年(1589—1593 年)出任东莞县儒学司铎(教官)。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携室王氏、胞弟刘寿公,与友人卢公、黎公同乘船游学到灵山县,官任灵山县儒学副职
通直郎,八品官职。妣王氏生二子:长讳应选公字达生,次讳睿选公又名达选(出继刘寿公)。
注释:
1、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 196 年)下求贤之诏,令郡国贡举贤士,得人有赏,失人有罚。始合贡举之名。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 年),始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贡举之法始于此,自汉至南北朝因之。隋炀帝大业十年(公元 614 年),改置明经、进士二科贡举,始创科举之制。唐宋因之,增置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并前明经、进士为六科举。唐制,应举者谓之举进士,试毕放榜合格者谓成进士或谓进士及第,凡试于礼部皆谓之进士。自元以后,每三年,各行省集士子于省城,朝廷派正副主考官,试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谓之乡试,中式者称举人。举人进京师会试中式,经殿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通称进士。
2、查阅《宋史》本纪第四十三理宗三记载:淳祐四年(1244 年)“六月,甲辰,赐礼部进士留梦炎以下四百二十四人及第、出身有差。”即留梦炎中式甲辰科一甲第一名状元,刘巨海中式一甲第三名探花。留梦炎官历翰林编修、侍讲学士、御前讲席(经筵)、升左、右丞相,德祐二年(1276 年)五月,侍奉宋主朝于上都降元,官授元朝翰林学士、枢密院参议政事,元贞元年(1295 年)告老辞归,与巨海公同时代人、同科进士。
3、西晋永嘉之乱:永嘉二年(308 年)冬十一月,石勒宼邺,太守王粹战败。三年三月,王师败绩于延津,死者三万余。四年秋七月,刘聪纵弟曜及其将石勒围怀帝于洛阳。五年六月,丁酉,刘曜、王弥入京师,纵兵掳掠,百官士庶死者三万余人。
4、东晋咸和苏峻之乱:咸和三年(328 年)五月乙未,历阳太守苏峻逼迁天子于石头,帝哀泣升车,宫中恸哭。峻以倉屋为宮,遣管商、张瑾、弘徽寇晋陵。四年春正月,峻子硕攻台城(南京宫城),又焚太极东堂、祕阁,皆尽,城中大饥,米斗万钱,百官士庶逃离南京。
5、黄巢之乱:唐僖宗广明元年(880 年)十一月辛亥朔,贼陷东都(洛阳)。十二月庚辰,贼据潼关,王师倾败,是日哺晚,贼入京城。壬辰,黄巢据入大内,僭号大齐,称年号金统。伪赦书云:“朝臣三品已上并停见任,四品已下宜复旧位。”但朝臣或藏匿,或潜逃,义不臣贼。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